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1-05002 [ 发文字号 ] 渝两江管办发﹝2021﹞106号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1-12-07 [ 发布日期 ] 2021-12-09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的通知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

《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国有企业,各街道办事处,委机关各部门,各驻区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

经管委会同意,现将《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112


目 录

一、“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和不足1

(一)建设成效1

(二)主要不足6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

(一)面临的机遇8

(二)面临的挑战10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2

(三)发展目标13

四、主要任务16

(一)深化应急管理机制体制改革16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16

2.强化行政管理体系17

3.强化统筹联动机制17

4.完善基层应急体系17

5.强化属地管理责任17

6.强化行业监管责任18

7.压实企业主体责任18

8.完善制度保障机制18

9.完善行政执法机制18

10.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19

(二)继续强化风险预防治理能力建设19

1.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19

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能力20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治能力25

4.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26

5.加强灾害恢复重建能力26

6.发挥市场机制防灾减灾作用27

(三)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27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规划、标准、投入27

2.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27

3.加强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28

4.加强各领域专家队伍建设28

5.鼓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28

6.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29

7.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水平29

8.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科技水平29

(四)促进应急资源保障能力建设29

1.完善应急资源管理机制30

2.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30

3.强化应急装备保障能力31

4.强化装备物资生产企业管理能力31

5.强化重点应急避难场所保障能力31

6.其他保障能力建设31

(五)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培训建设31

1.加大安全文化教育培训联合宣传力度31

2.加强企业、社区和群众安全文化意识32

3.加强安全文化活动宣传及传播手段32

(六)推动应急管理业态创新32

1.人才创新32

2.科技创新33

3.产业创新33

4.技术创新34

5.文化创新35

6.市场创新35

(七)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35

1.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36

2.提升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建设36

3.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设36

4.提升应急监管执法能力建设36

5.加强应急管理智库体系建设37

6.加强基层信息上报渠道多元化建设37

7.完善应急响应及预案数字化体系建设37

8.健全重大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发布机制体制建设37

五、重点工程38

(一)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38

1.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保障工程38

2.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38

3.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工程39

4.防灾减灾知识强化建设工程39

5.安全文化创新基地建设工程39

(二)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40

1.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40

2.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提升工程40

3.执法装备配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40

(三)指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41

1.区级高标准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41

2.基层完备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41

3.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运输能力提升工程41

(四)智慧应急能力提升工程42

1.应急感知能力提升工程42

2.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42

3.应急管理数据支撑体系建设。43

4.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工程43

5.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43

6.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44

7.智能化应急决策支撑平台建设工程44

8.一体化监管执法系统建设工程44

六、保障措施44

(一)加强领导组织44

(二)加强机制保障45

(三)多元科研汇集45

(四)加强经费保障46



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机构改革之后,全力构建应急能力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编制实施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描绘好未来发展蓝图,意义重大。按照《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应急函〔2019179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发改规〔2019849号)以及《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安办〔201981号)要求,编制《重庆两江新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指导我区未来五年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和不足

(一)建设成效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全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0万人,其中直管区面积6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两江新区正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努力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先行示范区。

1.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基本实现国家对两江的“五大定位”。机构改革以来,按照应急管理部、重庆市统一部署,我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社区安全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各项安全工作指标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总体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好转,事故控制稳定、三大指标稳步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稳定在0.04以内,工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稳定在1.6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稳定在1.5以内)。

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重庆市对标对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按照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四级工作网络基础上,我区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3.安全生产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可控

十三五”期间,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指导、完善源头风险管控、严格安全准入机制、建立事故“双防”机制,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1)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各部门始终坚持“关口前移”的原则,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认真摸排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建立健全风险清单,制定落实管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防治形势总体平稳可控。(2)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安全生产企业宣教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3)深化安全社区建设,社会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提升。

4.安全生产监管及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通过强化党政领导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和安全监管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机制、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安全生产监管及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1)按照《安全监管职业能力建设标准》等规定,加强街道、直属企业、重点行业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和技术装备设备建设,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强化。(2)定期组织区安委会及减灾委成员单位安全监管干部开展培训工作,安全监管队伍素质显著提升。(3)开展综合安全监管和行业安全监管技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逐渐形成。(4)推进职业卫生宣传与教育、完善职业卫生管理防治措施、安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水平趋于完善。(5)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创新、开展安全标准化和“回头看”活动、完善安全监督差异化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5.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不断改善

十三五”期间,通过道路交通、建设施工、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市政设施、油气管道、工贸行业、职业卫生、水上交通、校园等行业领域安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1)通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道路行车安全智能设施、人行及隔离护栏等不断完善。(2)通过消防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开展市政消火栓规划建设及维护,实施老旧居住建筑和小区消防设施升级改造,完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设“微型消防站”。(3)通过校园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强化校园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校车GPS安装及监控上线运行。(4)通过源头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分布图,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6.安全惠民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十三五”期间,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惠民工程,安全惠民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具体表现在:(1)通过安全社区工程建设,2020年新区8个街道全面建成国家安全社区。(2)通过小微企业安全“托管”助力工程建设,鼓励推广小微企业委托社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托管”服务。(3)通过居民综合惠民保险工程建设,为常住人口购买居民火灾惠民保险。(4)通过建筑工人工伤保障工程建设,在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工伤保险制度。

7.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

十三五”期间,根据《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1)各项防灾减灾规章制度及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不断完善;灾情报送、预警发布机制体制不断健全;风险管理、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动员、应急联动能力不断提升。(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完备,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不断夯实,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投入不断加强。(3)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防灾减灾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4)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以“国际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平台,利用多元传播手段,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宣传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8.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三五”期间,建设并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提升应急预案实施能力、强化应急救援“三支队伍”。具体表现在:(1)通过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建设,建成两江新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并实施联网运行。(2)通过消防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补充配置适应于区域内超高层建筑、大型地下建筑的大功率、高性能消防车辆及灭火装备。(3)通过水上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全面建成新区首个水上应急救援中心。(4)通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新区、街道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消防、危险化学品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置配齐必要的装备和物资。

(二)主要不足

1.应急协同联动指挥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新区应急救援协同联动机制尚未正式建立,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细化,应急管理部门跟各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信息报送机制,信息流转不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发生事故时,无法实现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2.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基层群租房内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乱拉电线、乱装电器、用电超负荷、缺少消防设施、堵塞消防通道等,极易引发火灾、煤气中毒、触电伤亡等事故。物流企业、建筑及家装等行业监管难度大,一旦出现亡人事故,善后协调处置十分困难。部分安全生产企业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安全主管人员意识薄弱,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基础薄弱

我区自然灾害形式多样,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防治任务繁重,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尤其是基层(街道)防灾减灾能力弱、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现有监测预警及救灾救援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防灾减灾的倾向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统性、持续性仍需加强,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有待提升,防灾减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结构需要优化,资源(含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4.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

我区尚未完全建成专常兼备的应急救援队伍,不足以满足当前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需求。此外,部分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和基层(街道)的安全监管力量缺乏,人员多身兼数职且工作任务繁重,流动性较大,缺乏学习培训,专业性水平不高,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日常监管和应急救援装备设备配备不齐全。

5.应急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应用程度不高

应急管理部门现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仍然采用短信、微信、电话等非常传统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和指挥调度,给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阻力且效率低下,面对突发事件也无法快速组织形成有效救援力量和协同联动方案,同时也缺乏快速掌握灾情信息的渠道。

6.多灾种分析研判能力不足

新时代应急管理面对的重大安全风险是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的系统性风险,现有系统多面向单一灾种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智能化程度低,对多灾种及灾害链的分析研判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7.应急通信水平亟需升级

现有应急通信系统存在技术和体制落后、通信手段单一等问题,应急通信联动协作能力较差,特别在汛期发生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各类灾情时无法保障有效及时的应急通信,给抢险救灾行动带来巨大的阻力。

8.资金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间久、投入大、收益周期长,需要较多且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我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资金保障不足,基本只能满足日常运行维护开支,急需资金投入及保障。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我市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深入实施,为打造“开放两江、内陆门户”增添了强大动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双核心区”加速起航,为打造“数字两江、智慧之城”带来历史契机。“一城多园”西部科学城“首园”位置凸显,为打造“智造两江、产业高地”形成核心科技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打造“消费两江、时尚都市”提供强劲市场拉动。

3.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4.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5.机构改革后,我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领导和市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

(二)面临的挑战

1.全区面积较广,工商贸、危化、消防、建设施工、市政设施、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水利、森林、地质灾害、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包括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坍塌、滑坡以及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在内的安全风险隐患种类较多,总量较大,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我区企业较多,人员密集场所多,道路交通压力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基础薄弱。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3.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细化。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联合监管和执法体系建设不彻底。

4.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智能支撑、专业人才保障以及防灾减灾文化宣教需加强。

5.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亟需提升,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提升我区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建设。

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燃气管道、排水管网、公租房和安置房、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区在“十四五”期间城市公共安全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一、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统一、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聚焦目标研判、聚焦化解风险、聚焦基础建设,凝练提出“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指导我区未来五年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方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生命安全红线,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灾害的危害和后果,维护社会稳定。

3.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事故灾害全过程精准防控,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5.坚持全员参与、社会共治

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组织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严格对标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按照《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应急函〔2019179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发改规〔2019849号)要求,明确并落实“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专项重点项目建设,以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总目标,以防范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为重点,以人才为依托、以科技为手段,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结合我区特点,全面建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智能支撑体系,形成全区应急管理“一盘棋”的格局。

1.总体目标

2025年两江新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基本建成“智慧应急”信息化体系。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两江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安全发展典范城市,全面实现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明晰高效。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职能划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健全。区本级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80%,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

——事故灾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下降。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

——事故灾害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按照市级统一部署,我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率达100%,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

——应急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信息技术、产业资源更加有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现规模,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

——社会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动员统一有序,社会力量信息集中动态管理,社会捐赠物资信息准确透明,社会救援力量、救援物资、救援装备组织调度及时高效。广泛发布与精准动员相结合的预警发布体系全面建成,企业、社区、动员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全面及时,舆情引导和响应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化社会公众宣传培训体系全面形成,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效果明显提高。

3.核心指标

1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9%

2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起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7.5%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1%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以应急管理工作改革为导向,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我市构建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要求,进一步深化“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和补充我区应急管理政策工具的出台和研究。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加强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构建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部门密切配合,当地军事机关有效参与,统一指挥、分类处置、分级负责和专家支撑有机衔接的应急指挥体系。

2.强化行政管理体系

围绕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健全“三级体系、五级网络”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3.强化统筹联动机制

健全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三委”、安全生产专项办公室以及各专项指挥部职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平时政务协同职责和战时应急响应职责。健全联合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完善军地联动机制,健全驻渝解放军、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办法和协同关系,提高联动指挥和救援保障效能。

4.完善基层应急体系

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改善基层应急指挥场所,完善基层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配备。推动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梳理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内容。明确基层应急专业人员配置加强专业能力培训,提升人员福利水平。

5.强化属地管理责任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健全事故灾害分级响应机制,完善鱼复、水土、龙兴“三大新城”及基层安全监管机制,推进三大新城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6.强化行业监管责任

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应急责任无缝对接。按照“三必须”要求,制定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清单。

7.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企业法人、实际控制人、安全主管等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总工程师”制度,强化安全资金投入保障,实施安全第三方保险责任制,监督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协助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危险辨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体系和投诉举报机制。

8.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推进应急管理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加强地方应急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完善加强应急培训演练、文化宣传、基层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努力推动出台7*24小时应急值守人员津贴制度等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9.完善行政执法机制

加大应急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梳理各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厘清管辖执法权限,实施精准执法。统一执法装备、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用车配备。完善现场执法、远程检查相配合的执法体系建设。

10.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将应急管理责任考核纳入政府政务工作统一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严格灾害事故直报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

(二)继续强化风险预防治理能力建设

1.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风险感知网络建设及行业部门感知网络接入,推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烟花爆竹感知数据接入,促进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应用。加强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的动态监测网络,推进森林火险火情、地震、地质、水旱和气象等自然灾害感知数据接入,促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应用。加强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建设,推动相关部门(住建、城管、交通、公安、电力、能源等)建设城市大型建筑、大型公共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轨道交通、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等感知网络建设和城市安全感知数据接入,促进城市运行安全监测平台应用。到2025年,实现我区全行业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及感知数据100%接入。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洪旱、森林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

——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95%以上,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2%以上,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预报准确达到95%以上,中小河流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0分钟,24小时晴雨和暴雨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3%以上。推动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公安、工信、住建、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

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能力

——危险化学品安全。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防控机制。推动装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不符合布局规划的危化企业改造、搬迁、关闭及转产。加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重点危化工艺、重点监管危化品、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安全管理。推进鱼复、水土、龙兴“三大新城”全面实施整体风险评估和“一园一策”整改。建立危化品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危化品运输车辆管理。实行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清单化管理,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收、运、处体系。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化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强化危化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消防安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行专家检查制度,发挥消防安全管理“杠杆”作用,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优化落实火灾风险防控措施。强化高层建筑、“九小场所”、大型商业综合体、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火灾隐患治理和消防安全能力。将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电动车、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物流仓储火灾等消防风险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民生工程。加强火灾防控科技应用,整合、构建、深度运用消防安全数据库,加强火灾风险分析研判、监测预警,精准治理高风险区域场所。

——道路运输安全。严格落实客货车产品生产准入、一致性监管,依法淘汰隐患问题车辆,分步实施800公里以上道路班线客运退出客运市场或者转为包车客运。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在用“两客一危”车辆和公交客运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整治“百吨王”,理顺信息传递层级,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

——其他交通运输安全。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城市隧道桥梁隐患排查治理和内环快速路综合整治。强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风险治理,深化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无人机管控。开展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地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船舶港口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开展航运枢纽大坝除险加固专项行动。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业、私搭乱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全面实施渔业船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强化因工程建设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加强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到2025年,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

——工贸安全。对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定期调度、“销号管理”。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持续开展粉尘涉爆、高温熔融、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的“四涉一有限”专项整治。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园区外分散企业“搬、改、关”专项治理。

——危险废物安全。建立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重点整治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和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城市运行安全。开展以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老旧人防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加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管线、城镇燃气、醇基液体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受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各类平台建设,实现联动互通、信息共享,加强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应对处置。依法打击城市违法建设、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

——特种设备安全。持续推动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隐患整治,严格落实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以“互联网+”等信息化为手段,建设智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发挥电梯“96333”应急处置平台运行效能,推动电梯物联网技术落地,推进气瓶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用好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和我市特种设备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建立完善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标准规范。扎实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

——园区安全。严格新区鱼复、水土、龙兴“三大新城”的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开展园区建设项目区域整体安全评价,完善园区安全保障设施。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高风险化工园区严禁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严控改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生产、使用有毒气体且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园区配套建设气防站。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量较大的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配套建设具有洗车、维修等功能的专用停车场,危险废物量较大的化工园区应布点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企业。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治能力

——洪旱灾害防治。强化大中型水库、重点城镇、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

——地质地震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避险撤离、工程治理、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街道、居委会、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实施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地区和地震活断层探测,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提高房屋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

——森林火灾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区县、街道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地区、农林结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规定。每年至少开展1次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时段森林火灾督导检查。全区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推动我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整体稳定控制在0.3‰以内。

——气象灾害防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户到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全媒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4.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

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问题。加强地震安全保障,继续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森林火险预警平台建设,加强森林防火检查站、森林消防水池、防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应急避难场所提级扩能。

5.加强灾害恢复重建能力

推动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情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制定落实完善灾区扶持政策,加快损毁工程修复,推进灾区重建工作,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及时开展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工作,全力做好饮用水、粮油、蔬菜、电力、运输等保障,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6.发挥市场机制防灾减灾作用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投保,不断扩大涉灾保险覆盖面。鼓励企业设立储备、产业、商业等应急恢复(互助)基金,提高企业社会参与度。

(三)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按照“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军民融合,强化基层力量,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战斗能力”思路,根据坚持素质建队、坚持科技强队、坚持规范治队、坚持文化塑队的原则,按照重庆市四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整体建设要求,增强我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明确救援人员配置及装备配备的标准,加强高科技含量的装备配置,强化队伍联合联动训练,健全快速调动机制,提高队伍协同应急作战能力。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规划、标准、投入

统筹规划我区应急救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层次、布局等,制定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保障人员、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持续稳定投入。

2.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推动军民融合,加强同公安、消防、武警、军队等骨干和突击力量的联动机制和预案体系建设,加强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科学救援、协同联动、信息共享。全面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军地沟通协调,支持民兵应急力量装备建设,多措并举提高民兵应急力量抢险救援能力。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指导目录,加强队伍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组建区级、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区级、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3.加强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优化队伍布局,明确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效保障范围,提升救援能力,拓展应急救援服务行业领域,积极推进各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训演练,优化联动指挥和救援保障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4.加强各领域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铁路事故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等行业领域为主的专家资源库,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完善专家资源数据的安全共享机制。

5.鼓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

完善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团队等为辅助力量的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管理和联动能力建设。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和管理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按国家、市级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救援力量,明确因应急救援导致伤亡的抚恤政策。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6.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实施靠前布防、强化一线,将应急救援力量延伸到“最末梢”,全面推行基层(街道)应急办“一规范、六个专”规范化建设,规范职能职责,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和专业化能力实训工作。

7.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水平

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网络教学、入校培训、岗位轮训等方式,开展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按纲施训,形成以岗位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以体能训练为保障,以战术训练为重点的训练体系。通过常态性的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实战训练,增强各类救援队伍的合成训练、联合培训、联动演练,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和综合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8.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科技水平

通过技术革新、装备更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攻坚克难的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研发成果,加强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专业救援装备配备,切实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援能力。

(四)促进应急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我区应急资源保障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应急队伍、救灾物资、救援装备、装备物资企业、运输保障资源、通讯保障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重点避难场所建设。

1.完善应急资源管理机制

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使用、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充分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

2.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完善全区救灾物资统一管理、跟踪、储备库管理、救灾捐赠管理、损失评估、分类统计能力建设。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军队储备和地方储备相融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建立以中央库为依托、市级库(含区域库)为主体、本级物资库库为支撑、街道储备点为基础、社区储存室(间)为补充的五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指导目录,加强本级库物资储备,紧急转移安置物资储备保障按照百万以上人口区县标准应达到5000人。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建立完备的应急保障物资生产、转产、捐赠、仓储、分发、集散等科学高效的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大数据支撑体系。

3.强化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救援、特种救援等方面的设备装备的补充建设。完善全区救援装备数据登记、审核、分类管理和统计能力建设。

4.强化装备物资生产企业管理能力

完善全区重点装备物资生产、存储和运输企业信息的集中管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全区装备物资企业的管理机制,建立企业转产能力评估模型。

5.强化重点应急避难场所保障能力

将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包括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登记、分类管理、空间分析能力建设。

6.其他保障能力建设

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信能力保障,健全统筹协调和联动指挥机制,提升应急运输保障、医疗救助保障和通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五)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培训建设

进一步提升全区社会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安全、学习安全、重视安全的积极性,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1.加大安全文化教育培训联合宣传力度

联合行业监管部门完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与行业监管部门之间进行安全文化联合宣传教育的合作,提升安全活动举办效果,节约资源。每年至少举办1次安全文化教育联合普法宣传活动。

2.加强企业、社区和群众安全文化意识

加强知识技能培训,引导企业、社区和广大群众提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的意识。号召全区范围内各中小学校、专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级工会组织及广大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中。

3.加强安全文化活动宣传及传播手段

加强出行安全、居家安全、消防安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灾防治、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有关安全活动和宣传力度。以“国际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平台,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微信等传播手段,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宣传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六)推动应急管理业态创新

1.人才创新

优化应急管理队伍结构,配齐区级及以下各类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强应急系统人才交流机制,拓宽应急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加强应急管理高端人才引进,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并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第三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引进。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开发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课程,将应急管理纳入我区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加强行业职业资格培训管理。联合高效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鼓励支持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推动完善应急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促进“政产学研用”应急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推进应急管理智库建设,规范选聘流程,完善各领域专家资源管理机制,打造应急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监督检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2.科技创新

立足需求,服务实战,推动与国内顶尖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应急管理学术成果转化与本地化应用。集中攻坚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安全生产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事故灾害感知识别、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难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水平。

3.产业创新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精神,参考韧性城市建设要求,紧抓机制改革新机遇,结合我区特色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着眼未来,努力打造国家级应急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具体包括:(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鼓励和推动应急物资及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大力培育应急产业向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目标不断迈进。(3)加强基础技术应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研究。(4)制定应急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生产应急产品,发展应急产业。(5)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培养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6)制定应急产业发展培育计划,把应急产业纳入全区工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布局、重点项目策划和专业招商引资。(7)加强物资生产企业转产能力建设。(8)建立应急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应急数字产业集群。

4.技术创新

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有效融合。促进GISBIMIoT技术在城市安全运行监测、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促进专业化数学模型在应急救援和决策支撑业务领域的应用,强化各类风险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智能化、专业化、精准化水平,提升灾情研判和辅助决策智能科学水平。促进云网能力提升和云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协同效能,打造部分产品轻资产运营模式。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和防御反击能力。

5.文化创新

拓展应急知识及安全文化宣传全媒体传播渠道,鼓励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应急虚拟体验馆和网上科普宣教平台。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周”“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打造安全文化创新基地。

6.市场创新

推动行业协会学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促进市场活力。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完善风险分担和赔偿保障机制。健全社会信用机制,推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紧急运输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建立“黑名单”和“白名单”管理机制,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七)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新时代大国应急保障能力的关键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四化”能力。

1.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通过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建设,提高风险感知能力,针对工业安全、消防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卫生健康、自然灾害等各领域特征,建设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动汇聚、识别、关联、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提高实时监测、动态分析能力建设,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

2.提升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建设

加强风险综合研判水平,建立应急指挥“一张图”,覆盖全区应急管理信息网络高速公路,横向连通气象、地震、消防、森林、卫生等相关应急救援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共用。纵向打通国家、市级、区级及基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信息传递链路,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

3.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设

建立灾情救援实战平台,利用“区块链”“5G”“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根据实时灾情信息,快速启动响应,生成救援、调度及保障方案,实现灾区现场实时感知,异地决策快速同步,人员、物资及各类资源的及时派发和调配。

4.提升应急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拓宽信息采集范围,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企业登记、市场监管、税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公安、监察等多部门数据在线,更加有效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和自查自纠。实现安全监管、效能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和智慧监管。

5.加强应急管理智库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风险预警能力,强化系统性思维和早期预警能力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跨界协作的智库体系建设,针对全球性、全局性、全域性、全民性影响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整合历史案例、法规标准、行业知识等系统化应急知识体系,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多维度、全方位决策支撑。

6.加强基层信息上报渠道多元化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健全社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社会资源动员、协调和分配效力,夯实我区应急管理的社会治理基础能力建设。

7.完善应急响应及预案数字化体系建设

按照机构改革后对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加快出台我区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各个专项预案完善更新与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数字化预案体系建设,同时加强灾害链和预案链体系研究。完善应急响应保障机制和预案数字化平台建设。

8.健全重大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发布机制体制建设

强化网络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机制,构建良好互联网生态,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机制。

五、重点工程

(一)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按照市级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提升我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主要涉及:(1)完善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体系和监测装备配备,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移民搬迁工作。(2)完善我区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地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要工程建设区强震动监测台网及监测装备配备,完成现有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升级改造,在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和特大桥安装地震加速度计。(3)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开展城市内涝点整治专项行动。率先完成主干道、立交下穿道、低洼地等区域整治;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整治,排水防涝应急能力建设有效提升。(4)对跨江大桥桥梁进行修缮,完善车行系统、增设垂直升降梯、构建便捷步行通廊、优化安全防护等,提升桥梁交通功能。(5)在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高海拔地区等监测盲区新建和升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2.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根据国家和重庆市统一部署,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旱等灾害进行全要素调查。形成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等报告,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3.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工程

通过公共安全评价理论技术建立城市安全运行监测数学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数据中心,综合运用城市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城市排水及内涝预警技术、供水泄漏监测技术、可燃气体检测、桥梁综合处置主机、大数据平台等多项技术,提升我区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城市公共安全产业集聚,为建设智慧安全城市、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主动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4.防灾减灾知识强化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创新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11.9全国消防安全日”等各类安全宣传活动。有条件的街道要建设应急服务中心,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安全应急能力。制定基层应急机构和职责、工作机制、应急队伍、救灾物资、应急设施、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规范,推进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5.安全文化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宗旨,紧抓机制改革新机遇,结合我区特色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着眼未来,努力打造国家级安全文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城市运行安全文化体验基地,包含自然灾害体验馆、公共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体验馆、消防安全体验馆、家居安全体验馆、生产安全体验馆、应急救援体验馆和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体验馆。实现线上仿真、宣传教育、社区安全之家、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学院、应急百科等全方位安全文化教育培训。

(二)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我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一个区级救灾物资、救援装备标准化储备仓库,完善管理规范及调拨机制,加强生活物资及基础救援装备储备能力建设;出台一套物资及装备生产企业转产能力评估、市场准入及代储机制,加强重特大突发事件救灾保障能力。

2.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维护一套区级应急队伍数据库,包含公安、消防、武警、军队等骨干和突击力量资源库,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行业领域专家、社会救援力量、基层救援力量与一体的应急队伍资源库,对接市级相关平台,建设形成区域级应急救援队伍资源池,并长期维护和管理。

3.执法装备配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为区级、街道执法队伍配备统一着装,补充配备执法装备、执法车辆、远程监管设施、智能监管设施,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和现场指挥能力建设。

(三)指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区级高标准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要求,依据集约建设原则,高标准建设系统先进、绿色节能、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应急指挥中心。涵盖应急指挥中心实体大厅建设,功能区域及配套建设以及集约化的支撑系统建设,前面支撑我区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支撑。

2.基层完备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统一建设基层移动智能设备小平台,强化非常态下的事件定位、图像回传、音视频会商、信息直报等能力建设。统一配备应急救援车辆,提升基层应急物资及装备转运能力建设。基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配套工程。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为基层执法队伍配备统一着装,补充配备执法装备、执法车辆、远程监管设施、智能监管设施。统一打造基层应急救援知识宣教场所,提升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建设基层应急指挥标准化工程,完善基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配置统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

3.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运输能力提升工程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夯实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紧抓机制改革新机遇,建立西部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工程。依托重庆市客运枢纽网络、货运枢纽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机场、铁路、公路、水运等,研究和制定以重庆为中心,覆盖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辐射全国的应急资源运输能力提升方案,推进应急立体化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综合交通运输保障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使我区在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时,进行跨省际、跨层级、跨平台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调度转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最大化打通应急资源运输保障的生命救援大通道。

(四)智慧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感知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等技术,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监测感知网络;完善各领域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烟花爆竹、工贸等重点行业安全风险监测感知网络,整合汇聚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等行业领域监测子网数据,建设全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2.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在指挥信息网建设基础上,完成指挥信息网与消防指挥调度网、地震监测预警网的全面融合,进一步开展指挥信息网深度应用、充分释放指挥信息网的优势能力;建设应急管理日常办公和应急救援现场公专统一、平战结合、宽窄融合的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

3.应急管理数据支撑体系建设。

基于两江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果,完善应急管理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我区应急管理数据治理平台。实现与部级、重庆市应急管理数据治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实现与两江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交换,实现为应急管理部门内部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实现与外部其他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

4.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突出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能力,实现我区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作战指挥。

5.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合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和特征,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灾害,利用风险评估、趋势推演、多灾种灾害链分析以及灾损评估等各类模型,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理,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6.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全区覆盖的安全生产智慧化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等建设,开展全业务域安全生产感知数据接入汇聚,构造安全生产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提高监测预警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

7.智能化应急决策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全过程的智慧化辅助决策体系,构建灾害事故模拟仿真平台,实现灾情全风险、全领域、全过程的态势感知和党、政、军、民应急救援行动“一张图”指挥调度,打造应急指挥智能参谋助手。构建全区各有关部门、社会力量、企业产能全面实时汇聚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做到资源全掌控、调度全统一、过程可追溯,显著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8.一体化监管执法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一体化智慧监管执法体系,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智能化升级和深度应用,提升精准监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

区安委会、减灾委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注重总体设计,在制度体系建设、预案修编演练、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风险管理、应急物资储备、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决策部署,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牵头单位、负责单位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参与单位积极配合,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建设任务。重点项目责任单位要抓紧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完善应急体系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切实履行职能职责,一级抓一级,做到各司其职、守土有责、责任到人。

(二)加强机制保障

建立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市级与区级的事权关系,加强与同级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建设信息化配套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快速推进提供坚强保障。完善项目管理,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和专家咨询制度,强化第三方测评、检验和评估在项目检查、验收中的作用。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绩效指标体系。加强廉政风险管控,强化项目审批和管理各环节的记录、巡查、评估和管控。

(三)多元科研汇集

加强技术力量整合,推进与相关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领军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加强先进技术融合,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集成,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军民融合。加强全员信息化素质培训教育,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核心人才队伍。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充分与应急管理科技发展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与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加强产业生态构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应急管理信息服务领域产学研用合作。探索廉政风险可控的内外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方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数据融合开放与开发应用新机制。采用政策、标准、资金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合作意愿强烈、技术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

(四)加强经费保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项目资金来源,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保障资金落到实处。重点项目建成后需安排日常运行和维护资金的,按预算管理规定申请办理。要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应急体系建设,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