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2-04013 [ 发文字号 ] 渝两江党办发〔2022〕48号
[ 主题分类 ] 卫生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2-10-12 [ 发布日期 ] 2022-10-12

中共重庆两江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两江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重庆两江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重庆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两江新区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建设健康两江,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的重要战略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加快推动两江新区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两江新区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系列重要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升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了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居民健康意识进一步普及,切实推进健康两江建设。2020年,两江新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4岁,婴儿死亡率1.4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5,孕产妇死亡率17.8/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3.28%,相关指标均控制在较好范围内。

2.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显著加强。全面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8个,累计签约重点人群5.8万人,做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全覆盖。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品牌。扎实开展市级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基层慢病防控管理专项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高基层公卫人员综合素质。

3.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数达到380家,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4.59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8.3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9.77张,均较“十二五”明显增加。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重庆市人民医院两江院区建成投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设立。做强区属公立医院,区一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完成区域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区二院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正在形成中医特色。以“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建设”为抓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人和、金山、天宫殿、鸳鸯中心投入使用。社会化办医亮点不断,新加坡莱佛士国际医院、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等重点民营医院顺利投用,重庆铭博医院成为重庆市首家互联网医院。

4.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和重医附一院为龙头,在区域内设立儿童疾病三级诊疗“重儿儿科医生联盟”医联体示范区,区一院与重医附一院、区二院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及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成立8个区级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医疗质量综合管理和评价。

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加强财政保障,医疗卫生投入由“十二五”期间的50283万元,增长至“十三五”期间的97567万元,年均增长率14.18%。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落实。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逐年提高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公立医院基药使用比达4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50%,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高值医用耗材上线阳光采购、低价药品采购等工作,初步破除“以药养医”“以耗补医”,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切实推进分级诊疗,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间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减免挂号费、120出诊费等双向转诊优惠政策。全面实施12条医改便民措施,优化就医流程,确保区属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号源占比不低于50%,统筹安排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资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普通门诊服务,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6.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全面抓实。坚持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人口监测工作,“全面两孩”政策效果凸显。截至2020年底,总和生育率达1.49,人口出生性别比108.24,符合政策生育率99.35%,大幅提高。有力支持计生家庭发展,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等“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深化计生特殊家庭“3+X”联系人服务模式,全面建立结对联系、走访慰问、家医签约、就医服务绿色通道等制度,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心理慰藉、经济帮扶等系列服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100%

7.卫生人才和科研水平不断优化。新区建有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2016—2020年共完成引进卫生优秀人才12名,招录公立医院专技人员93人、基层医疗机构专技人员33人;2016—2020年,完成市级继教项目337项,区属公立医院获推广应用3项市级卫生适宜技术项目,获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资助项目12项、妇幼保健科研培育重点项目1项、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青年项目1项、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创新项目1项;区一院消化内科获批市级医疗特色专科,急诊医学科获批市级临床重点学科。

8.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建立新区疫情防控智能排查管控系统,加强部门联动及信息共享,健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防输入”“防扩散”“防反弹”措施全面落实。建成重庆首个“火眼”实验室,全力救治干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科学开展密切接触者、可疑症状人员、重点地区人员、境外来渝人员的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医疗救治单位和集中隔离场所未发生院感等重大安全事故。快速组建由27名医生、护士组成的支援湖北孝感医疗队,累计收治病例216例,其中确诊病例31例、治愈出院212例、加重0例、死亡0例,做到了“零加重、零死亡、零感染、零回头”。做好援湖北和区内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关心关爱工作,强化交通运输、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和特殊机构的防疫指导,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两江新区社会发展局获得“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重要荣誉。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两江新区也正开启“二次创业再出发”,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这既是建设“健康两江”,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

1.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成为新共识。近年来,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卫生健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全世界和我国上下都异常重视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特别是弥补公共卫生体系暴露的短板,相关优势资源将加速向卫生健康领域聚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发布实施和在两江新区的落实推进,使健康两江建设成为全社会重要的责任共识,新区绝大多数群众正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健康活动之中。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两江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动能。伴随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将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的特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卫生健康深度融合,多样化的智慧医疗产品进一步普及应用,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卫生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涌现。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模式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幅提高。作为智慧重庆的桥头堡,两江新区蓬勃发展的智慧经济将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升级注入新动能。

3.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给两江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活力。当前,改革开放到了新的历史关头。只有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发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十四五”是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有利于两江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区核心区、中新项目核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区“四区”叠加的改革创新优势,有利于用好供给侧改革等基本手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医改各项工作任务,将为两江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共享发展提供新发展活力。

4.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竞争加剧给两江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挑战。从国际上看,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还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立足两江,面对新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蓬勃发展和人口净流入的现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辖区群众的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医疗健康需求,在“后来居上”引进一流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却又面临市内外的激烈竞争,相关因素叠加给两江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模范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同步、与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相匹配、与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相适应、与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人口家庭服务体系和综合治理体系,为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两江新区生根结果,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成果的衡量标准。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强化薄弱环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供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生育关怀和家庭关怀,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2.坚持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协调推进人事薪酬、学科人才、综合监管等配套改革,强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破解影响两江居民健康、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后来居上”的跨越式发展。

3.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相协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规模、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优先保障基本医疗的可及性,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的资源配置差异,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均衡发展。

4.坚持公众参与,促进共建共享。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畅通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和个人参与卫生健康事业的路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长期持续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人人深入参与健康两江建设,逐步实现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促进两江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和卫生健康工作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市委、市政府推动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定位,对标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到2025年,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一区一链两高地两中心”,即:健康中国行动实践示范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西部高端医疗资源集聚高地、西部智慧医疗应用高地、重庆涉外医疗中心和重庆医科工协同创新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规模、能力、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事业主要指标全市领先、内陆一流、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卫生健康重点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健全。形成全国、市级和外资高水平医院为龙头、区属公立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多层次医疗资源的高度集聚和有效供给,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水平、均衡化的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全面优化。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和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彻底补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弱项,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打造全生命周期和全医疗路径双重服务链,即“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安宁疗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和“院前(健康教育、风险预防、治未病)—院中(就诊、住院、手术)—院后(康复指导、后续监护、跟踪访问)”全医疗路径医护服务链,为居民提供全过程高水平健康保障和医护服务,主要健康指标全市领先、位居全国前列。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破解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难题瓶颈,以医共体“三通”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在全市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示范成果,让居民分享改革红利。优化卫生健康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建设,实现行政审批、日常管理和监督执法一体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确保良好医疗卫生秩序。

人口家庭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完善人口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保持生育水平适度稳定,改善出生人口质量和结构,人口计划各项指标控制合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

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对卫生健康的促进作用。

卫生健康保障体系支撑有力。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体系,建立有吸引力和可持续的薪酬机制,卫生人力资源整体配置居全市一流,优化职业发展环境,提升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建成统一高效、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运用,卫生健康智能化服务水平在全市领先、位居全国前列。

健康产业和协同创新深度融合。设立和分期落实总规模100亿元的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基金,突出打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中药、新服务、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构建“3+3”产业体系,布局“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四医融合的生命健康产业,以专业化的运营服务组织为纽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在产业基金、人才引入、创新政策上形成“三向突破”,形成“一城两园”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聚力打造“千医千亿”的两江生命科技城,生命健康的产业规模、企业集聚、创新能力、产业生态、数字化融合水平实现新发展,初步建成在西部地区具有产业标识度和显示度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专栏1 十四五直接管理区域卫生健康发展指标

主 要 指 标

2020年完成情况

2025年新区目标

2025年市级目标

指标

属性

备注

健康状况






1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8.24

79.3

79.3

预期性


2

婴儿死亡率(‰)

1.42

3.5

3.5

预期性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85

5.0

5.0

预期性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7.8

10

10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2

13.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3.28

31

30

预期性


7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2

22

预期性


公共卫生






8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2

99


约束性


9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8.6

95


预期性


10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3.48

95


预期性


11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12

规范化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

60

70


约束性


医疗保障






13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镇职工医保


85

85

预期性


14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乡居民医保


70

70

预期性


15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7

27

约束性


卫生资源






16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数(家)

3

4


预期性


17

三级医院建成数(家)

7

8


预期性


18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9.77

11


预期性


1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59

6

3.6

约束性


2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8.30

9


预期性


21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0.1

4


约束性


2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1

4.5

4.5

预期性


医疗服务






23

院内感染发生率(%

0.84

0.64


预期性


24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8.36

7


预期性


智慧医疗





创新指标

25

互联网医院数(家)

3

10


预期性

两江

26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疾病智能诊疗支持率(%


90


预期性

两江

27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全流程智能服务普及率(%


90


预期性

两江

28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院后智能指导跟踪率(%


90


预期性

两江

监督治理





创新指标

29

互联网+监管”普及率(%


90


预期性

两江

30

行政服务(审批)群众满意度(%


96


预期性

两江

31

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败诉率(%


5


预期性

两江

健康产业






32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500

27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集聚高端医疗资源

1.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本地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扩大高端医疗资源供给。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契机,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输出综合三甲医院,依托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在龙盛片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公益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断扩大高端医疗资源供给。

2.精心培育发展涉外医疗。充分利用重庆自贸区核心区、中新合作项目核心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大医疗领域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引进一批高水平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国际医院、诊所),有效增加差异化、特色化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在渝外籍人士和国内特殊需求人群的国际化就医需求,提升两江医疗卫生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区内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深度合作,按国际通行标准提供一流的商业医保服务。

3.打造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示范项目。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与天府新区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协同发展,实现卫生健康信息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建立跨区域基层卫生政策互通机制,探索建设跨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流合作平台。探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推进跨地区医师多点执业。

4.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政策。加强对社会办医的引导,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台社会办医引导目录,以引进优质资源为主,引导社会办医向集团化发展,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全科医疗、专科医疗、前沿医疗、个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创新发展模式和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加强对社会办医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引导社会办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规范有序发展。

(二)做强做实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就近满足群众高品质医疗健康需求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根据两江区域地理环境、服务半径、人口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布局。完善以全国、市级和外资高水平医院为龙头、区级人民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共同发展,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特色诊所等各类医疗机构合作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做强区属公立医院。完成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加快发展急诊科等重庆市临床重点学科和消化内科等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全面加强区域性综合医疗救治能力,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专科特色教学医院和临床医学转化中心、医养结合康养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完成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按照三级中医院规模规划设置,突出“小综合、大专科”目标定位,打造康复医疗、治未病等特色医疗项目,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创建二甲中医院。推进“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平安医院”“品质医院”建设,提升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推动区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按照“一街道一中心”要求,完成大竹林、翠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根据社区发展情况及常住居民分布情况,对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进行片区规划预留,加快新兴居民聚集片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在设施配备、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财政保障和绩效分配方面补齐发展短板,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鼓励大医院专家进驻开展门诊服务和业务指导,提升全科医生专科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十分钟就近就医需求,实现群众“小病不出社区”。

4.进一步强化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等合作载体建设。促成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与在区其他优质医疗机构交流协作互补,支持推进医疗联合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逐步形成服务共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5.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面建成覆盖临床主要专业的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快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与国际接轨,实现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精准化、动态化。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同质化。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统筹区域血液调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介入诊疗等工作,通过信息手段做到救治最大化、伤亡最小化,实现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加强医保监督管理,促进医院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6.加速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以重庆市同类专科(学科、中心)排名前五为标准,引进和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和重点专科。重点支持内分泌专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康复科、妇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8个领先学科和优势科室建设。加快市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稳定、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的工作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和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各类卫生健康人才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采取更灵活快捷的引才方式,为优秀卫生人才开辟“一人一策”绿色引才通道,重点引进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团队。采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国际知名和市级以上优秀医疗专家。加快引进各类紧缺专业医师岗位,引进培养优秀全科医师。

(三)升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保障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疾控机构、区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疾病防控模式和医防结合的供给协同机制,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防、治、管的整体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2.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平台建设。建设两江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筹开展新区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健康危害监测、职业健康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业务工作,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进行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建筑用地、规划布局和设施设备配置等全部达标,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3.强化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诊室。加强感染学科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水平。强化救治物资常态化储备,储备一定数量的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监护、方舱医院设备等方面物资,确保各医疗机构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医用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

4.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研判、评估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综合评价和风险监控平台,提升传染病实验室调查技术和暴发溯源技术水平,实现公共卫生安全监督预警工作常态化,科学评估重大活动公共卫生风险并预警,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问题。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统一高效、从上至下的领导指挥体系和基层应急体系,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

5.提升区域医疗急救能力。建设面向公众的急救培训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区域急救培训基地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点,增加普通居民的急救能力,强调对培训合格考核及认证机制的建立,提升公众对常见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严格执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推进院前急救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提高120急诊出车快速反应和现场应对处置能力。

6.慎终如始坚持重大传染病常态化防控。坚持底线思维,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四方责任”,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健康管理、物资保障、信息报告等工作制度。加强社区网格防控,坚持群防群控、精准防控原则,推动清单化、信息化、责任化管理,做好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社区防控互助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减少医院人员聚集,鼓励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开展网络、电话预约服务、错时服务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就医。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常态化防控,落实社会面防控措施责任,推进“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和“红码”“黄码”等智能防控措施。全面加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建立两江新区全民免疫屏障。

(四)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打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1.坚持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重庆2030”规划》《健康两江2030规划》,树立维护健康是政府各部门共同责任的观念,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2.坚持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建成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延伸的专业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打击虚假健康信息和广告,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增强公众对个人健康负责的意识,形成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社会共识。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普及合理膳食、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行为,形成全民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习惯。增强居民对自身健康的投资和消费意识,支持居民购买健康保险。

3.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动建设区级妇幼保健院,推进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三级网络,提供免费的婚前与孕前医学检查,发展产前诊断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基本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全面开展生殖健康促进,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未婚育龄和更年期人群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

4.优化青少年学生健康服务。建立健全青少年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提供生理、心理、性与生殖、营养运动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健康教育、医疗保健服务。夯实学生常见病防控网络及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学生营养健康膳食评估指导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能力,积极实施营养干预。建立家庭、学校、卫生机构联动的学生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5.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推动建设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善预防、治疗、健康管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对中年时期开始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癌症、冠心病等重点疾病开展早期筛查和有序分诊、规范化诊疗和随访、自我管理教育、危险因素干预。积极运用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质量。完善口腔病、眼病防治服务网络。

6.推进满足老年人群需求的医养融合。建设全覆盖、整合型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老年医学专科,建立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相结合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对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管理。着力推进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发展,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的老年康复床位,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人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家庭病床、短期照料和长期托老等服务。

7.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扶持引导社会办中医院发展。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区级中医院建成中医治未病中心,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药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相结合。大力传播和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8.推进促进心理健康行动。推动建设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加强综合医院心理专科建设,推进在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职精防人员。以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为重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提高主动就医意识。依托基层及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疏导。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门诊服药及住院治疗等工作,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加大对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力度。

9.全力推进健康管理。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职责,切实加强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慢性病管理人员在治疗、随访中的个性化健康咨询服务,与患者建立稳固的动态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健全以疾控机构为主导,二级以上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服务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社会企业承办为主体,政府支持、社区辅助的高端人群健康管理模式。鼓励专业体检机构通过定期体检,规范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动态评估和干预指导。

10.提升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工作责任制,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加大职业病救治保障力度,加快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职业病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职业健康科技创新,推进职业健康社会共治,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持续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和“职业健康达人”评选。

(五)深化卫生健康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推进医共体“三通”建设。完善城市医疗集团,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初步达到人才共用、财务联动、双向转诊、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等成效,推动资源快速整合,在全市取得创新改革示范,打造三明医改经验“两江模式”。全面理顺区属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模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独立法人资格,改革调整财政保障机制,核定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理顺混编混岗人员。加大激励考核力度,持续强化医院对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

2.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以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杠杆,引导区属公立医院进一步落实功能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科学制定医院章程,规范医院内部权力运行,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健全符合实际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补偿政策,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

3.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金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按市医保局统一部署,落实按人头、按床日等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方式改革试点。基本建立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基本完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医保医师管理制度,强化医保服务协议管理。

4.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长效机制。落实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提高药品供应保障水平。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从生产、流通、使用多个环节发力,进一步完善医保控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实药品“两票制”政策,切实降低药品耗材价格。

5.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通过建立“医通、人通、财通”的医疗卫生集团、医疗共同体,以服务、技术、信息、管理为纽带,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联动,形成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落实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办理责任制,发挥好价格和医保的引导作用,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加强便民利民措施力度。

6.改革卫生健康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完善卫生健康行政管理机制,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卫生健康行政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压力形势,满足企业和居民对更好服务、更规范管理的要求。优化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制,做大做强两江新区文化和卫生综合执法队伍,全面履行医疗质量安全、职业卫生、公共卫生服务等监管责任,实现监督执法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保护居民健康权益。

7.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完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流程配置,压缩办理时限,推进行政审批网上运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创新采用第三方评估,综合运用暗访暗评、参与式评估、体验式评估、标准化评估等方式,对卫生健康服务找问题、出对策、提质量。

8.完善卫生健康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监管,严格执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要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积极培育医疗卫生行业组织,引导和支持其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公信力,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执业行为和经营管理、维护行业信誉、调解处理服务纠纷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对自身依法执业、规范服务、服务质量和安全、行风建设等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各环节自律,提高诚信守法经营水平。

(六)优化人口家庭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家庭和谐幸福

1.持续推进计划生育向人口家庭工作转型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人口监测和人口形势研究分析,积极应对解决生育率降低和老龄化等人口问题,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推进服务管理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人口家庭工作的配套政策和服务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提升家庭幸福指数,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向人口家庭工作转型发展。

2.完善人口家庭发展政策体系。结合新区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人口家庭发展追踪调查和战略研究,准确把握新区家庭发展的现状问题,积极开展人口家庭发展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统筹卫生健康、教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加快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3.强化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健全出生人口信息管理机制,推进生育登记、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交换比对,实现户籍管理、婚姻、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互联共享。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生育登记和相关证明办理等服务。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4.加大对计生家庭的关爱扶助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围绕生活照料、基本医疗服务、大病治疗、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实际问题,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建立计生特殊家庭信息化电子档案,强化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联系人制度,落实扶助关怀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加强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探索建立特殊家庭综合保险制度,提升计划生育家庭抵御风险能力。

5.建立“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推动各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推动健康家庭建设。建立“一核多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安宁疗护服务收费和医保打包支付政策。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规模适宜、配置合理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动“出生—幼儿—学龄前”健康服务无缝衔接。

(七)实现新兴科技与卫生健康事业的深度融合,建成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1.建设两江生命科技城。以水土新城为核心,形成引领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高度集聚发展的核心区。按照“西区集聚药、东区集聚械、中部服务转化”等空间布局思路,以引育百家药品企业、千家医疗器械企业为目标导向,集聚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剂、化学制剂三大产业集群和新中药、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平台体系和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形成“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服务平台”全域发展的产业集群。

2.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培育或招引若干“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配套产业资源,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项目集聚,打造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的企业簇群。以共建为主、自建为辅等多种合作形式,优先布局提供产业共性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构建专业化运营的服务链。针对药品、医疗器械发展的共性服务需求,结合产业链建设,合作共建新药临床前研究平台,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临床前药学研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前及临床样本检测等服务。

3.持续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发挥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优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生命健康产业,新兴布局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5G远程医疗等产业方向,形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嵌融合的智慧健康产业生态。持续推进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建设,围绕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等任务,加快便携购药机、自助诊所、医保服务机器人、场景监控系统和终端等多种智慧医疗设备研发和多种智慧医保场景应用。

4.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信息智能网络基础设施,完成卫生健康云基础服务建设,推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信息、检查检验等数据备份上云。以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医疗卫生全流程智能服务为指引,强化业务驱动的医疗健康数据整合归集,实现基于人口家庭基础数据的出生信息、死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应用交互,形成全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和健康管理知识库。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实时共享交换。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建立数据存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应用分级和授权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5.强化智能化在行业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通过智能化融合医疗、医保、医药数据,实现改革互动、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助推“三医”联动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大数据分析的公立医院动态管理,完善以行业大数据分析为主的医疗服务绩效、质量管理和运行监测。加强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形成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网络。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卫生智能服务体系,重点拓展以妇幼、老年、慢病等特殊群体为主的智能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实现预防接种服务网上预约。

6.深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动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疗全流程智能服务,自助服务机、智能导航设备、感知标签、移动终端和无线、物联网络等基础智能设施普及率达100%,实现门诊、急诊、住院“全环节”和“不排队”脱卡支付,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建成不少于10家的特色互联网医院,支持线上咨询问诊,打造“云端诊疗、健康管理”两大核心功能,在患者与行业顶尖医生之间搭建绿色通道,提供在线预约、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共享、在线处方、快递送药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7.加大医科工协同创新力度。借助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政策便利,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平台优势,引进数家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研究所)。加强医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合作,加快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医学学科(专科),支持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重庆)中心等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医药科技和医疗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党工委管委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将卫生健康融入新区相关政策。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新区(管委会)年度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问责。新区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实施规划,相关部门、街道、事业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自对规划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完成。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组织人事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规划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积极支持用地指标、规划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部门做好支持健康产业工作。科技创新部门做好支持医学科技创新工作。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二)完善配套政策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统筹公共预算基建及政府债券各项资金资源资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资金保障,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和补贴资助。完善公立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的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本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的监测评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项目审批、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新区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办公室(督查室)等部门配合,定期检查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研究解决,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四)广泛宣传引导

积极向全社会特别是卫生健康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从业者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合理预期,强化群众对加快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责任共识,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风气,为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向上的社会环境。


      3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