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策文件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4-01358 [ 发文字号 ] 渝两江党发〔2024〕13号
[ 主题分类 ] 质量监督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4-06-12 [ 发布日期 ] 2024-06-12

中共重庆两江新区工作委员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各国有企业,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委机关各部门、各驻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重庆两江新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重庆两江新区工作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4517日     


重庆两江新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

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质量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质量强市建设部署,围绕两江新区“两高两区”总体目标,统筹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根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坚持质量优先、效率第一,着眼系列创新变革,充分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助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建设,着眼提高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聚力构建更高水平的质量支撑体系和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质量领域数字化创新与变革新突破,推动质量强区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打造现代化产业承接地、高质量产品集聚地、高标准工程示范地、高品质服务引领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主要目标

2027年,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提升,质量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强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大于95%,食品抽检合格率大于98.2%,流通领域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100%,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大于95%,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重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争创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1个,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含提名奖)3个,建成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各1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少于200项,建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1个,新区质量建设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三)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聚焦产业基础短板,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产品卓越、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行业领先企业,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

(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支持新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加强设计、生产、售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关键零部可靠性,推动工业品质量提档升级。

(五)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工程质量及安全性能,强化工程质量基础保障。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升建材行业质量水平。

(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开展质量满意度提升行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推动卫生、教育、文化、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建设公共服务领先、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七)强化质量支撑能力

加强重点产业标准研制,申报国家标准化工作平台,以先进标准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进新区现代先进计量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开展新区特色认证,提升认证服务能力。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智慧运营中心,争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高地。

(八)优化质量治理体系

优化完善质量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持续加强质量统计监测、监督抽查、信用监管等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质量数字化建设,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失信惩戒机制。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加快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三、推动产业质量高水平发展

(九)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

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推动产业基础质量提升,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攻坚,改进关键质量性能指标,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十)增强产业质量竞争水平

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显著提高。推进设计、生产、管理、服务一体化,研发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工艺,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提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十一)树立产业集群质量标杆

围绕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培育发展一批引领性强的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代互联网与软件信息业3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3个支柱产业,加快推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依托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渝新欧国际铁路、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放大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势。

四、引导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十二)提高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业协同、区域协作,构建质量安全监管“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建立新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目录及溯源平台,加强质量追溯和健康调查分析。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优化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专业化监管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特检机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鼓励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十三)促进消费品质量品类双提升

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引导企业更好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创新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开发高质量、数字化、智能化新产品。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新型智能家居终端和适老型、医疗级智能穿戴设备等。建立健全质量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和品牌评价体系,开展新区名牌创建行动,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质量品牌评价,加强展示推广,提升两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

(十四)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

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提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产品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汽车、电子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由传统生产商向智能产品及服务提供商转型,延伸拓展产业链高价值服务环节。支持“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示范应用。

五、打造高标准建设工程

(十五)强化工程质量基础保障

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升级工程,深入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全面推动工程质量标准化发展,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溯追究机制,完善工程质量缺陷投诉处理、质量保修等制度。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十六)提高建筑材料供给质量

严格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强化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钢筋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大对生产、销售建筑材料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执法检查力度,严抓各单位质量责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

六、促进服务品质提升

(十七)提高生产服务专业水平

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完善服务型制造标准,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建立政银企联动机制,培育特色供应链融资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加大物流数字化建设力度,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物流服务质量升级,构建优质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保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会议会展、检验检测、数字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十八)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

加强大众餐饮服务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促进物业、家政、房屋租赁等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让百姓住得安心。优化公交、轨道交通、城际客运服务水平,引导制定公交、专车网约车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消费体验,打造都市旅游新地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两江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品质。

(十九)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

推进政务服务联动审批、一网通办,提高政务服务功能和质量。加强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保障基础教育公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达标活动,逐步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

七、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二十)强化标准创新服务水平

完善标准化服务生态体系,培育一批以提供标准化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加强汽车、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标准研究,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标准验证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科技标准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标准创新研究中心等标准工作平台。协同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发展,推动标准大数据中心、标准孵化中心、标准评价中心、标准培训中心、标准国际化中心建设。

(二十一)提升计量支撑服务能力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升级换代,推进新区现代先进计量体系建设,依法管理量值,培育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重庆市氢能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二十二)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检验检测机构注册登记和落地审批提供便利。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代互联网及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在新能源储能、医疗器械、半导体、新型显示器、卫星互联网等领域高端检测装备、标准物质的研发制造水平。加快检验检测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争创国家级和市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招引国内外检验检测头部企业,合作打造全新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做强做大检验检测产业。

(二十三)提升认证服务水平

开展智能家居、车联网产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产品、机器人、生物医药、半导体、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高端品质认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环保、健康、金融、商品售后、虚拟现实体验等服务认证。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认证机构管理,推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认证结果采信,保障认证公正性,支持认证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融资授信、评比表彰等环节得到采信互认。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认证规则的适应和制定,推动实现认证结果国际互认。

(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

创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检测认证机构集聚优势,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为核心,以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为延伸,强化协同服务,推进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智慧运营中心,探索建立质量标准智慧大模型;用好“质量伙伴”工作品牌,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为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 “一站式”服务,推动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高地。

八、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

(二十五)健全质量政策,优化监管效能

进一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抽查的科学化水平,以“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质量监管。加强质量统计监测,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完善促进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选树质量先进榜样,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

(二十六)推进数字赋能,加强信用建设

加快质量数字化建设,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大质量”多跨融合数字化场景应用,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质量服务体系。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质量信用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编制质量信用报告并向社会发布。

(二十七)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共治

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加快形成政府部门协同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行业诚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质量诚信自律。支持企业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大质量监测、违法案例和消费投诉等信息公开力度,引导消费者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在新区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

九、优化质量工作保障机制

(二十八)发挥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继续发挥两江新区质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将质量强区建设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切实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质量考核督察机制,确保质量强区战略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质量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二十九)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质量强区建设,全力做好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保障。充分发挥《重庆两江新区促进质量提升专项政策措施》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激励,不断激发质量创新驱动力,释放质量发展活力。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质量强区建设相关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鼓励企业员工报考注册计量师、标准化工程师、工程技术质量专业职称,培养更多质量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切实壮大高水平质量人才队伍。

(三十)注重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对本实施方案的宣传力度,依托全国质量月、明月湖科技标准协同创新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两江质量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讲好两江质量故事。加强质量科普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