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4-0177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4-08-12 [ 发布日期 ] 2024-08-12

市政协教育界别关于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提高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质量的建议和答复函

△类    别:政协第六届重庆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585号提案

△提 案 者:市政协教育界别

△提案题目:关于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提高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质量的建议

△承办单位:两江新区管委会

△提案内容:

关于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提高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质量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会见来渝考察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一行时强调,希望借助北京理工大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重庆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对接与合作。

据悉,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经成为我市聚集国内外顶级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承载区域,现已聚集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国内外顶级大学和科研机构30余家。但是,目前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与我市的战略对接还存在诸如“不够畅通、不够充分与成效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找准资源互补优势,落实战略对接机制,不仅对于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助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对于推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重要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助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我市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基础还存在诸多弱项、短板,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助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学科建设水平为例,学科水平是教育科技人才水平的综合体现。尽管我市在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成绩达到了历史最佳成绩,A类学科(含A+、A和A-)数量却只有16个,分别为四川的43%(37个)、陕西的37%(43个)。与此同时,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顶级学术机构又与我市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色的互补性。因此,创新战略对接机制,落实战略合作模式,对于推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战略性意义。

(二)有助于推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质量持续发展。调查显示,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机构在融入我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人才、信息、设备等资源不足问题。有80%以上的入驻机构表示面临着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有91%以上入驻机构表示具有与本地高校合作意愿;有93%被访的入驻机构专家认为,需要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因此,加强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机构与我市教育科技机构深度战略合作,不仅有助于助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入驻机构自身高质量持续发展。

(三)亟需探索和创新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合作发展新机制。据了解,截至目前,入驻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的35家大学科研机构中,与我市高校开展教育科技人才相关合作的不足5%。另外,还存在合作机制不畅、合作模式单一,主要以“一对一”的项目式合作模式为主,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之理发展的合作质量与效果。因此,探索和创新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政策取向的战略合作新机制与新模式,是借助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助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政策举措建议

(一)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由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牵头,市发改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以及相关合作高校参与,组建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教育科技人才合作的工作规划、重大事项和政策制定工作,引导和推动我市与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入驻机构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合作工作。

(二)创新战略合作机制与模式。一是探索和尝试人才共育战略合作模式。以提升合作双方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行人才培养的共育与共享模式;二是探索和尝试资源共享机制。以自愿平等、互利互惠为基础,探索合作双方在人才、设备和信息等实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三是探索和尝试成果共享机制。依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的具体事项,实行一事一议,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以双方共享为依据,实行科技创新成果共享机制。

(三)制定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参与,制定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市高校、院所、企业与入驻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专项计划。该合作专项计划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紧迫需要,以入驻科研机构与我市科技机构联合申报为必要申报前提,以科技项目合作作为推动我市与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入驻机构的深度化和持续化合作的重要抓手。

(四)制定教育人才合作专项计划。由市教委牵头,我市相关高校和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科研机构参与,制定旨在引导、鼓励和支持合作双方开展教育与人才合作的专项工作计划。该专项工作计划依据合作双方的优势与特色,明确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方向,遴选合作对象,制定相关的合作经费与资源共享激励政策,切实推动合作双方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走深、走实。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次会议第1003号提案

有关答复意见

市政协教育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借助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优质资源提高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质量的建议》(第1003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新区党工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由管委会有关领导牵头研究,有关市级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开展该项提案办理工作。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提案内容,调研我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情况,与提案委员保持衔接和沟通,共同探讨办理途径和方法,综合各方意见,完善提案办理各项流程。二是组织召开研讨会,邀请市政协提案者,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协同创新区有关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提案办理研讨会,共同讨论提案办理工作。三是参与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与在渝高校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举办百家企业进高校”“千名高校人才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构建工程师+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的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先行示范区。是实地走访协同创新区,邀请提案者和相关单位调研走访协同创新区科研院所高校,详细了解各单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情况,并听取建议意见。是组团参访知名高校,组织企事业单位赴高校对接技术成果、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搭建企业之间、企校之间的合作桥梁,以务实举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案建议回应

(一)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方面

经征求市级相关部门意见,明确市级议事协调机构负责人一般由市领导担任,机构的审批设立及日常运行有较高要求,且中央要求地方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和规范,非必要不设立。故建议不新增设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目前可依托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开展相关工作。

(二)创新战略合作机制与模式方面

1.关于人才共育战略合作。一是强化教学体系改革。复制推广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经验做法,鼓励高校通过项目制教学模式,形成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培养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所急需的高精尖缺产品研发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科教育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新范式。二是支持开展双导师制。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研究院专家参与实践指导。依托实验室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团队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打破学校、企业之间人才不能互相流动的障碍。

2.关于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师资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专家学者走进市内高校,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推动高校教师到新型研发机构挂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探索互相开放优质课程,允许学生跨校选修,共享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二是科研设施共享。逐步实现协同创新区及市内高校院所等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建立设备共享的预约和使用规范,保障使用的有序和安全。三是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共同组织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共享学术资源。鼓励多方共建科研平台,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融合创新

3.关于成果共享机制。一是搭建成果共享平台。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的创新成果、技术需求、资金、人才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使科研成果能够更顺畅地从科研单位走向生产一线,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能及时反馈到科研端,形成良性互动。二是联合成立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市科技局支持两江新区建设首个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江新区联合重科院共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将其建设成为集战略研究、成果汇聚、转化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为一体的重庆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孵化培育的示范高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三是定期组织举办成果转化品牌活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挑战赛、重庆市优质科技成果进区县、火炬成果直通车、明月湖金种子项目路演等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校(院)企结对、企业技术沙龙、新型研发机构进高企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活跃新区技术交易市场,营造成果转移转化良好氛围。

(三)制定科技合作专项计划方面

市科技局牵头,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锚定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合作。一是联动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以企业为主体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取得一批标志性技术攻关成果,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实施联合重大/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紧扣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由市、区两级联动实施重大和重点科技研发专项,整合市内外企业、高校和院所资源,推动在重点产业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三是联合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用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积极拓展引才渠道,建设两江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港,充分发挥明月湖科创高地的创新引领、技术孵化、产业带动、场景驱动、要素集聚优势,聚焦软件信息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领域,积极联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四)制定教育人才合作专项计划方面

市教委牵头,加快探索优化驻渝高校研究院合作机制,迭代升级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产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高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势见效,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引育并举。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校内年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二是多方共享。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合作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政府主导协调各方,高校、职业院校、研究院(所、中心)对其进行编制管理,企业为其提供产业平台、安排其对重点产业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并兑现相关引进待遇,多方共享成果,破解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时引才聚才的痛点、难点。三是专兼结合。聘请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聘请合作企业应用型人才指导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问题。四是校企互派。新进博士需要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学历较低的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进修锻炼,提升知识层次。

、下一步重点举措

两江新区始终坚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紧扣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方位探索科创+产业+人才+金融发展路径,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区新型研发机构与重庆市本土高校、院所、企业在人才培育、研发攻关、成果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全方位赋能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携手共筑科技创新新高地

一是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大力推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联合引进增量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规模化集聚,支撑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市科技局正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做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争取在全市层面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力争到2027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增的资金不局限于现有盘子,将更加集中地投入到重大平台、重大任务、重大项目上。两江新区将与市科技局形成合力,共同谋划和推动创新资源的引进和集聚工作。二是支持校企研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关键功能性支撑平台引导相关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所、标准制定企业、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测试平台等向两江协同创新区集聚。高水平建设明月湖技术创新中心,率先试点以拨投结合、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研发资金权益化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让渡激励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产业链深入梳理凝练共性技术需求,邀请市内高校到协同创新区开展专场对接,推动成立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引导高校优质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发展,围绕孵化培育、概念验证、小试中试、资源共享、金融支持、场景应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赋能。鼓励高校向两江新区派驻高校专家服务团,鼓励服务团与入驻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科技服务。

(二)强化多维度协同引育,着力构建人才聚集新格局

一是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依托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模式变革,探索推行身份在高校、科研在院所、转化在企业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深化博士后支持政策,加大对留学回国人才支持,评审选拔重庆市留创计划项目,深入实施离岸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积极赋能海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二是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战略,结合学科特色优势,引导高校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建立基地项目实验室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加快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引导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招生、联合选题、成果共享,创新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入实施科研人员顶岗培养计划,选派顶岗科研人员赴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学习工作。三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推动重庆市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试点建设,在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基础上,就近就便整合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载体资源,向人才便利化提供中试熟化、技术转移等服务。积极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川渝技术转移大会等各类国际会议、专业研讨会和技术交流活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本地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持续构建良好教育新生态

一是丰富高等院校资源。积极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渝设立分校或研究院,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持本地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办学质量。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以基本理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创新应用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锻炼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新实践教学体系。三是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鼓励高校、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监管,定期评估基地的运行效果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成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效益。

此答复函已经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罗蔺审签。对以上答复的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进一步改进工作。再次感谢你对新区工作的大力支持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4731

(联系人:宏;联系电话:187167260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