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 115000005567784755/2022-04014 | [ 发文字号 ] | 渝两江党办发〔2022〕49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
[ 成文日期 ] | 2022-10-12 | [ 发布日期 ] | 2022-10-12 |
中共重庆两江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两江新区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重庆两江新区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8月
重庆两江新区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江新区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关键期、跃升期,对标国家级新区实现“四高”战略要求和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庆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3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329万人,构建起兜底有保障、高端有供给的民生服务体系,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4倍,居民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明显。新区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达到3675亿元,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开发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实现“四个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创新优势奠定两江文化高质量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全面推进,“一街一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初步建立,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彰显引领优势,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动力活力日益迸发,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服务能级提升。
——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巩固壮大。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聚焦新区主流媒体的主责主业,打造主流舆论平台,构建两江新媒体联盟,做好内容生产,打造直播两江、江小妹会客厅等品牌栏目,持续塑造“江小妹”媒体品牌做好对外对内新闻宣传,形成同频共振传播生态;构建“1+8+N”三级工作体系,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站覆盖8个街道及各社区,新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两江讲坛”学习品牌效应持续深化;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努力打造两江新区线上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五大板块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深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阵地更加完善, 8个街道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品牌活动蓬勃发展,“一街一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发现两江之美”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校地合作共建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索取得实效,基层文化专干培训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营迈出新路子,文化服务融入社区基层治理成效显现。
——数字文化产业引领优势明显。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优势,培育了猪八戒、华龙网等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吸引了腾讯光子(重庆)美术研发基地、完美互娱、重庆享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优路科技、甲辰影视等领军企业落户。拥有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打造重庆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建设新媒体产业园,吸引国内知名新媒体、融媒体、智媒体机构、实验室入驻,逐渐成为集媒体融合、内容生产、文化产业运营于一体的媒体融合服务商、内容生产提供商、文化产业运营商。积极打造金山意库、重庆房子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都市文旅品质引领功能显现。悦来古镇、龙兴古镇建设成效显著,龙兴寺、龙藏宫、民宅、古街面等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古镇旅游业提质升级;建成两江国际影视城,打造为“拍、看、展、论、游”五位一体的文旅产业区。悦来会展中心、欢乐谷及玛雅水公园、际华园、礼嘉智慧公园、中央公园等会展文化、都市休闲文化、智慧旅游文化等文旅品牌逐步形成,引领两江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潜力逐步得到挖掘。
“十四五”时期,两江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大调整大变革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正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重庆看,“两点”定位战略目标更加强化,“两地”“两高”目标建设成效更加彰显,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进一步坚定,“行千里·致广大”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从新区看,“两高两区”十大工程全面推进,为“第二个十年”建成文化强市核心功能承载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新区文化发展增强改革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为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更高层次文化需求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1)新机遇。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持续给予文化发展充分的政策供给,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催生勃发,为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抢抓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机遇,两江新区有充分的条件探索高品质城市文化发展与文化治理方式,优化主城区与新区功能布局,推动新区有序承接主城区部分高端文化功能,提高新区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增强文化功能配套能力,创造体现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生产生活环境,让文化发展成为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示范生活区的靓丽名片。
(2)新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新技术促进了文化发展迭代换代的加快加深,社会大众对现代文化服务供给需求呈现多元多维,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倒逼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与方式加快调整。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文化发展竞跑竞速形势下,两江新区起步晚、基础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明显,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两大目标对两江新区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强化政策供给,坚持特色引领与差异化发展,强化两江文化发展视野、高度、力度、深度、厚度和温度,全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打造“两江文化”品牌为核心,以弘扬两江城市品格为重点,以“两高两区”十大工程为支撑,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承载区、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文化生活示范区,更好承载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极核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品质提升,建设现代城市样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拥有更强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培育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供给,优化文化管理环境,展示文化强市核心功能承载区示范形象。
4.坚持系统发展。统筹协调文化设施、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生态布局,打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城市特色文化样本和标杆,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商贸等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产业成为新区新的增长点。实施“两江新区文化提质领跑计划”,围绕文化强市核心功能承载区的建设目标,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强区、一个增长极”。新区主流文化建设力、公共文化供给力、文化队伍竞争力、文艺精品创作力、文化资源配置力、文化产业创新力持续增强。到2035年,两江新区建成文化强区,成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成果的引领者、西部文化发展领航者、全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地域文化研究和精神传承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活动阵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具备坚实创建基础。
——建成全国高品质文化生活引领高地。“一心两带”文化发展格局构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800平方米,建成两江新区市民中心,建成8个24小时城市书房、完成8个公共文化空间改造,“两江文化云”覆盖率100%,文化品牌标识度更加彰显。
——打造西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高地。文艺精品创作评选与生产监管机制、文化艺术评审机制、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打造艺术精品创作高地,打造两江原创文化精品2个,开展文艺品牌展演2场。
——建设西部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孵化与聚集强区。基本形成西部文化人才孵化机制,实施文化英才培育计划、基层文化队伍筑基工程,培养文化大师、艺术名师10人,建立文化名师名家工作室5个,培育本土文化人才20人,两江新区西部文化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打造智慧文旅商融合发展高端引领强区。“1+4”都市文化旅游领跑工程推进实施,“成渝地·巴蜀情·两江汇”都市旅游品牌形成,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打造都市文化旅游地标,建成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平台1个。
——打造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增长极。全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两江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达50平方公里,力争成为长江经济带最具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分类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四五”预期指标 |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平方米 |
385.4 |
800 |
|
两江新区市民中心(文化馆、图书馆) |
平方米 |
—— |
约28000 |
预期性 | |
24小时城市书房 |
个 |
—— |
8 |
预期性 | |
公共文化空间改造 |
个 |
|
8 |
约束性 | |
“两江文化云”覆盖率 |
% |
—— |
100 |
预期性 | |
公共文化采购平台 |
个 |
—— |
1 |
预期性 | |
打造艺术精品创作高地 |
两江原创文化精品 |
个 |
1 |
2 |
约束性 |
两江文艺品牌展演 |
场 |
1 |
2 |
约束性 | |
文化大师、艺术名师 |
人 |
—— |
10 |
预期性 | |
文化名师名家工作室 |
个 |
—— |
5 |
预期性 | |
本土文化人才培育 |
人 |
1 |
20 |
预期性 | |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6 |
5 |
预期性 |
两江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
平方公里 |
|
50 |
预期性 | |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平台 |
个 |
—— |
1 |
预期性 |
(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
主要举措:
1.加强主流舆论阵地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四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全域内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设置两江“红色书坊”“红色影品”“读书思廉”文化站点,开展“两江党建+”理论宣讲、研究阐释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打造“两江理论学习”品牌亮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整合全媒体渠道,开展“两江智慧宣讲”,做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做亮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城市印象宣传,形成全媒体时代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和以文化人的价值磁场,奠定和夯实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的思想基础。
2.加强文化研究与精神传承。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研究并创作反映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于学忠将军故居、老舍旧居等地域文化资源的艺术作品,开发特色文创产业与产品,丰富两江新区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打造“两江榜样”“两江故事”等品牌,以“两江人物”选树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阐释两江开发开放历程,讲好两江开发开放故事,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夯实主流文化高地的城市文脉底蕴。
3.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活动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治理,实施社区文明创建工程,开展“社会主义新风尚示范社区”创建试点,以“两江经验”为全市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提供样板。全覆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搭建一节(两江社区艺术节)、二台(两江周末群众舞台、两江周末文艺讲台)、三室(两江社区图书室、两江社区党团活动室、两江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四校(两江社区党校、两江社区团校、两江社区艺校、两江社区体校)平台。全面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及系列文明风尚培育行动,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组织“两江故事汇”“寻找最美两江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城市文明程度迈上新台阶。实施“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品牌培育专项行动,开展“智慧两江红色党建”特色活动,提振两江新区国际化城市精神品格。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高品质文化生活引领高地
主要举措:
1.优化两江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布局“一心两带”文化发展格局。“一心”即以重大文化设施为载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两江新区市民中心、多功城遗址公园,推进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打造文化主题公园,打造形成“智能创新、公共时尚”的新区地标性文化设施;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8个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全面提档升级,建构两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阵营”。“两带”即“两江文化创新带”和“两江生活Show带”,形成以创客创意、艺术演艺、旅游休闲、会展文化为重点的创新带和以特色场馆、特色街区、特色市集、特色空间、特色活动、智慧体验融合一体的生活Show带。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免费开放政策,强化保障能力。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开展夜间文化服务。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中心盘活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品牌活动、高端产业开发项目让渡市场,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围绕文化授权、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产业链深度合作。全方位推进政校行企合作,推进资源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供给。
3.策划一批高水平文化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阅见百年·书香两江”等阅读品牌。持续深化校地合作项目,巩固两江新区“一街一品”公共文化品牌,激发基层文化活力。策划一批高水平文化品牌活动,举办两江市民文化艺术节,全面打造“发现两江之美”城市艺术月特色文化品牌。实施全民美育行动,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开展艺术展演、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鼓励“走出去”,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承办艺术节、电影节、旅游节、戏剧节等高端品牌活动,打造高端文化品牌活动聚集港。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依托两江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智慧应用场景。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建设具有鲜明两江特色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讲述两江故事的数字资源。建设两江公共文化云平台,引导与社会网络平台的合作共享,推动端口对接、资源共享、服务嵌入,提升公共文化网络覆盖范围和传播效率。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智慧化运营能力,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推动服务内容优“质”增“效”。开展两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推荐、展示、交流、交易为一体的“互联网+展会”服务模式,引导市场有效产出文化产品内容。
5.实施两江公共文化“微空间”品质提升工程。打造有特色、有品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公共文化“微空间”、演艺新空间、群艺星舞台等艺术空间。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改造”计划,为“百园城市”注入文化元素。加快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两江特色24小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客厅”“创客空间”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空间活起来、火起来。
(三)推动创建两江文艺名片,打造西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高地
主要举措:
1.强化文艺创作政策供给。建立完善两江新区文艺精品创作评选和生产监管等机制。力争出台《两江新区文艺精品创作评选办法》《两江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两江文艺创作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建立重大创作题材选题库、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库,着力用创作规划引导精品文艺创作。健全作品评审机制,建设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完善和改进文艺评奖机制。
2.推进文化艺术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领域行业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支持成立两江文化艺术发展协会,发挥其群众组织优势、行业管理优势、专家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文艺领军人物建立工作室、创作室,积极为其课题研究、精品创作、文艺交流、传艺授徒等提供服务。
3.大力培育文艺精品力作。建立起两江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实施“两江文艺精品遴选扶持计划”“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两江网络文艺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具有时代性的两江主流网络文艺样式,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提质增效。推动川剧弘扬传承,持续推进优秀剧目打造与展演;推动川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支持市川剧院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剧目。实施“精品力作绘两江”项目,紧扣重大节点和地域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渝文化为根脉,开展“写两江、画两江、拍两江、唱两江、舞两江”系列活动,着力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两江特质的原创精品力作,实现出品“两江原创”文化精品2—3部。
4.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引导作用,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开展文艺展演。鼓励文艺院团建立优秀保留剧目轮换上演机制,打造两江文艺演出品牌。立足基层社区,联动商圈举办美术摄影展、广场舞、文化进万家等文化艺术展演、展览、展示活动。以悦来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市川剧博物馆为依托,打造西部旅游演艺星舞台。
5.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渝文化为根脉,不断推出原创精品力作,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开展川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活动,积极推动川剧剧目在新区推介演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化多功城、照母山、龙兴古镇、悦来古镇、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抗战遗址及白云寨等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多功城遗址公园,加强优秀传统手工保护和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整理,建立非遗保护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川剧、川菜等同根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集群开发计划”,整合两江传统风貌街区、巴蜀民居文化、古建筑群落,实现文化旅游市场转化。
(四)培育和引进多层次文化人才,建设西部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孵化与聚集强区
相关举措:
1.实施两江文化英才引育工程。依托新区现有人才引进标准和机制,重点引进一批对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名家、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创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落户两江。以柔性引进和多点执业等方式,聚集一批能够参与全球创意经济的国际化文创人才。完善文化人才开发、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速两江文化人才培育和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建立两江文化人才储备库,实施“两江新区文化英才”培育计划,着重培育一流文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文创人才后备军。发挥高校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园区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优势,建立实用型文创人才实训平台,建立新型文创人才吸纳和储备机制。开辟绿色通道,促进“一区两群”人才协同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2.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筑基工程。开展两江基层文化队伍提质培优计划,通过校地联合订单培养、公开招聘等方式,落实编制、设置专岗,培养、遴选用得上、留得住的文化人才;拓展教育培养路径,完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培育机制,打造一批专兼结合的基层社区文化骨干人才、支持各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和文化骨干的发展和提升,力争造就一批新区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引导、带动新区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实施川剧青年演员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演员加强学习、勤奋训练,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优良作风,培养更多领军人才,做到艺术常育,后继有人。实施全民阅读推广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培育计划,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书评人等积极组织阅读推广和艺术普及推广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社会遴选、校企推荐和政府认定等方式,开展“百名志愿者”行动计划,实施“美好生活”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及社会工作者进社区从事公共文化服务。
(五)加快实现区域文化联动发展,打造智慧文体旅商融合发展高端引领强区
主要举措:
1.实施都市文化旅游领跑工程。抢抓“两江四岸”文化旅游品质提升机遇,以“智慧+寻根+共享”为主题,依托“一心两带”城市生态景观,实施“1+4”都市文化旅游领跑工程,建设两江都市文化旅游地标,即以两江文化中心为中心的“重庆都市文化圈”,以欢乐谷为依托打造潮玩IP+主题游乐,培育“潮玩两江”都市文娱集群;以金山意库、礼嘉未来智慧生活体验园为依托打造文化+新艺术创作,培育“创意两江”文旅创意集群;以龙兴古镇、两江国际影视城为依托,打造旅游+民俗,培育“两江风韵”民俗旅游集群;以寸滩国际新城为依托,培育“现代两江”商贸旅游集群,形成品牌链,入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引领两江交汇历史人文湾区、嘉陵江智能创新湾区新风尚。
2.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端会客厅。与天府新区加强合作,拓展“成渝地·巴蜀情·两江汇 ”都市旅游品牌培塑,合力培育巴蜀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支持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参与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举办文旅节会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推介会,开展“一带一路在两江”旅游境外营销活动。
3.加快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围绕“两江四岸”整体规划,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促进高端社区、商业设施、旅游景点、历史建筑、滨江岸线、文化空间、体育场馆、时尚展馆等多元化空间融合联动,培育智慧旅游、巴渝文创产品集市、商业传媒、体育竞技体验等融合业态,重点打造金州商圈、礼嘉商圈、龙盛商圈,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区新地标、“滨水公园+商业公园”消费新场景。打造两江文脉绿廊和两江文博园,建设与礼嘉悦来智慧湾区联动发展的文旅融合综合体,实施“龙盛之光”文旅项目,推进龙兴足球小镇和体育赛事及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水土、龙兴、鱼复三大新城和寸滩国际新城建设,实施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四大工程,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4.打造两江新区城市文化IP。基于“两江原创”,推出两江城市宣传口号、新媒体业态读本、美文和两江城市伴手礼,完善新区Logo的展示应用,举办精品文体赛事,创作两江专题纪录片,举办“两江城市论坛”“智慧两江沙龙”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活动。
(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打造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增长极
主要举措:
1.重点打造两江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抓重点”“抢跑道”,加快“龙头”集聚,引进、孵化一大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文化龙头企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创意策划、游戏娱乐、工艺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以智慧科技为引领,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应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礼嘉创新产品展示、创新成果落地窗口作用,打造新区城市文化“IP”和重庆数字文化产业高地,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博会”。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创新走廊,实现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增长极。
2.打造建设全国重要影视基地。立足两江国际影视城核心,加快建设两江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影视演艺功能带,打造重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打造腾讯光子(重庆)美术研发基地、融媒体中心等协同创新中心,将两江打造成原创内容作品的首创地、优秀电影作品的首映地、重量级演出的首演地及优质IP的策源地,合力提升“两江出品”品质。切实鼓励影视企业落户,支持影视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中国西南文艺特色小镇·悦来庄稼。
3.打造嘉陵江智能创新湾区。以礼嘉-悦来-蔡家为重要功能空间节点,集中展示智能创新,依托智博会永久会址,在礼嘉半岛建设未来智慧生活体验园,加快完善重庆国博中心会展配套功能。联动大竹林、北碚、水土、井口、双碑,整合策划形成嘉陵江智能创新湾区。支持和锚固“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以礼嘉智慧公园和悦来国际会展城为核心,推动礼嘉-悦来联动发展,以“会展+”“智慧+”打造国际化、智能化、人文化美丽智慧湾区。发挥湾区良好的互联网生态、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人才聚集的区位优势以及科研创新的雄厚基础,抢占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风口,培育湾区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互动社交、文化旅游、会展、新媒体等新兴优势产业,创新文化激活新业态,驱动城市商业结构升级,促进湾区成为两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打造嘉陵江国际文化交往集聚带,搭建重庆乃至西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助推两江作为文化强市核心功能承载区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旅游等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发展局等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围绕新区中心工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督查。树立大文化观,推动文化融入区域治理。加强合作联动,深化市区联动。培育文化和旅游行业组织。
(二)强化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土地供给政策,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文化旅游项目空间落地。按照财政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落实新区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品文艺创作、文体旅融合项目等。引导和支持品牌企业开发建设文旅融合景区、投资公共文化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强化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建立、完善和落实考核机制,细化工作职责与任务分解,确保工作部署到位、规划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实际措施到位。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附件下载:
部门解读: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