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升级到Internet Explorer 9及以上版本或者安装Chrome内核浏览器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查看详情
更换或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最佳体验。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且无法正常显示。建议您升级或使用其他浏览器。
若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街道> 翠云街道办事处 > 社区动态
创新“社区学院+”模式 翠云街道翠渝路社区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随着清晨阳光洒落,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和翠广场又热闹起来。或悠闲地打一套太极拳,或伴着音乐翩翩起舞,随处可见社区居民运动锻炼的身影。
近年来,翠云街道持续深入推进社区学院建设,其中,翠渝路社区聚焦辖区特点,创新“社区学院+”模式,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柔力球社团日常排练。
“社区学院+文化达人”:激活群众文化活力
一颗小球被抛出,又被稳稳接住,上下翻转、腾空飞跃,一套柔力球训练动作行云流水。这是翠渝路社区和翠广场每天都能看到的场景。早晨7点,张孝蓉将音响设备准备好,待社团成员们到齐后便开始训练。
为何组建柔力球社团?“我们社区老年人比较多,一些老人的身体不适应舞蹈、健身操这些项目的锻炼标准,练柔力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张孝蓉说,自己曾学习过柔力球,经常在社区广场练习,随着她身体力行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加入进来。
感受到居民对柔力球的热情后,翠渝路社区便迅速组建了柔力球社团,由张孝蓉担任队长负责日常排练,社区则做好场地协调和课程安排。目前,柔力球社团已有30名固定成员,社区每周安排2节课,由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任和永开展公益教学。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每周六上午,居民任和永在联发瞰青党群服务中心准时开课。今年67岁的他爱好文艺,擅长国画、书法、篆刻、大提琴等。退休后,任和永将自家庭院打造一番,并购置桌椅、黑板、笔墨纸砚等,办起了免费书画班。
去年,在翠渝路社区的邀请下,任和永“入驻”社区学院书画班,每周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授课,教学内容包括软笔、素描、色彩、速写等。“我希望借助社区学院这个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书画、触摸国学的途径,同时也让年轻一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任和永说。
在翠渝路社区,像张孝蓉、任和永这样的文化达人还有不少。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同时也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社区学院成立以来,我们通过挖掘一批能歌、善舞、会画、擅写的文化达人,组建起了12个兴趣社团、16支文化队伍。”翠渝路社区学院负责人周洋介绍,社区还建立了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根据需求链接资源、统筹场地、协调设备,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社区学院+公益基金”:实现互助良性循环
居民在馨作坊学习钩织技巧。
“这里上课时间自由,还能学到不少新技能。”日前,在翠渝路社区学院馨作坊,蔡阿姨一边编织一边笑着说。当天,在手工达人唐心馨的带领下,蔡阿姨和十余名居民一起学习婴儿毛线鞋的钩织技巧。制作完成后,这些手工作品将在社区公益集市上展出售卖。
“看到大家喜欢我们的作品,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唐心馨是翠渝路社区居民,也是馨作坊的指导老师。她介绍,馨作坊成立以来,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已有15名固定成员,“大家都希望能发挥特长,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了解到,馨作坊每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公益集市则不定期举行。居民制作的手工针织作品将统一在公益集市进行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纳入社区基金,用于关爱社区残障、孤寡、失独等特殊群体。
居民手工作品在公益集市上展出售卖。
“除了学习、交流,我们还希望将社区学院打造成一个居民互助的平台。”翠渝路社区党委书记陈俊儒说,本着这一初衷,翠渝路社区将社区学院建设与公益基金运作相结合,推出馨作坊、公益集市等活动品牌,让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实现“享受服务-奉献价值”的良性循环。
“社区学院+公益基金”模式的作用在馨作坊的成功推出中得到体现。陈俊儒透露,社区还将充分凝聚社会组织、社区达人、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以社区公益基金为支撑,在社区学院推出更多互动式、互助式活动。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