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策文件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1-04385 [ 发文字号 ] 渝府办发〔2021〕110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计划、发展目标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厅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1-10-11 [ 发布日期 ] 2022-01-05

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1110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1011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10


目录

第一章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7

第一节发展基础…………………………………………………(7

第二节面临形势…………………………………………………(10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

第二章突出协同创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18

第一节推动全域协同创新………………………………………(18

第二节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主体……………………………………(21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2

第四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24

第三章聚力带动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5

第一节发挥对“三北”地区发展的联动作用……………………(25

第二节发挥对主城都市区发展的引领作用………………………(26

第三节发挥对“两群”发展的带动作用…………………………(27

第四节发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作用……………(27

第四章发挥旗舰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8

第一节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集聚地………………………………(29

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33

第三节建成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36

第五章增强战略链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38

第一节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39

第二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新地标………………………………(40

第三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42

第六章聚焦品质提升,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42

第一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43

第二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45

第三节拓展全方位智慧应用场景………………………………(50

第四节全面塑造两江现代城市形态……………………………(51

第五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4

第七章勇于先行先试,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55

第一节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55

第二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56

第三节强化改革试点示范………………………………………(57

第四节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58

第八章强化引领示范,建设内陆开放门户……………………(59

第一节建设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59

第二节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61

第三节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64

第四节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66

第九章彰显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67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67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68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69

第四节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70

第十章坚持绿色生态,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两江………………(71

第一节筑牢绿色生态屏障………………………………………(71

第二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72

第三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73

第四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4

第十一章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74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5

第二节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77

第三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78

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79

第十二章筑牢安全底线,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80

第一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80

第二节坚决维护政治安全………………………………………(81

第三节突出抓好经济安全………………………………………(81

第四节切实保障公共安全………………………………………(82

第十三章健全党的领导和规划实施保障机制……………83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83

第二节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奋斗…………………………………(84

第三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区………………………………………(85

第四节加强资源要素保障………………………………………(85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86

名词解释………………………………………………………(87


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发力期,是重庆两江新区(以下简称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期。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两江新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两江新区各级各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两江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走在前列,开发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创新、开放、生态、民生五大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达到3675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占全市比重提高到14.7%,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12%,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两江新区直管区形成了汽车、电子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83亿元。

创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三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6%。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06家、2219家,较2015年分别增长3倍和6倍以上。规上数字经济企业增加值规模占全市比重达到35%

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签约金额占全市1/2。果园港获批西部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四向通道、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国家级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占全市1/32/3。建成“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入驻国家馆28家。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91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均占全市1/3左右,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超1/2

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建成城市公园118个,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2%42%,“百园城市”魅力彰显。长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御临河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总体为Ⅱ类。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实现“五连降”,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海绵城市建设卓有成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民生优势进一步凸显。建成区面积拓展到3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3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4%。构建起兜底有保障、高端有供给的民生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不断提升,新增“三甲”医院2所。成功创建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率先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区文化室建成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在西部率先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指数评价体系,成功创建首批市区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4倍。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两江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主要有四大挑战。

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对两江新区开放发展带来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两江新区外贸依存度较高,外资企业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两江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长乏力,新兴产业总量较小、支撑不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对两江新区创新发展带来挑战。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中心核心承载区,两江协同创新区起步较晚,集聚的创新主体相对较少,对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犹存,对两江新区共享发展带来挑战。两江新区是重庆中心城区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载区,是高端产业、高端企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区,群众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更高,对城市环境、城市治理的要求更高,对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的期盼更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五大机遇。

国家战略机遇。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有利于两江新区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发挥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作用。

科技革命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要素支撑,将推动两江新区产业加快步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产业创新机遇。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产业“保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推进,有利于两江新区立足自身基础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成渝产业体系“填空白”,给国家产业发展“补短板”。

区域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发挥两江新区旗舰作用,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彰显两江新区开放门户效应、经济引擎地位和创新引领使命。国务院同意在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两江新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提供重要契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全市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城都市区聚力“强核提能级、扩容增品质”,有助于发挥两江新区“极核”引擎作用、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拓展发展战略空间。

新定位新目标机遇。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两大定位、“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两大目标,为两江新区下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打造新支撑,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增创新优势,在改革系统集成上塑造新动能,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社会治理上展示新形象,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打头阵、作先锋。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强化“领跑”西部开发开放的担当,在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上走在全市和西部地区前列。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当好全市扩大开放排头兵。

建设重庆智慧之城。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产业、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提升“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布局新基建,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宽带扩容,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功能。建好礼嘉悦来智慧园,联动蔡家打造美丽智慧湾区。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坚定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在打造创新引擎上做好表率。加强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在加快城市治理提升上贡献力量,注重功能配套,推进产城景融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成为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示范窗口。以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高标准推进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优先推进显示度高、获得感强的重点民生项目。创新治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两江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外部环境、基础条件、潜力后劲,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总量规模明显壮大,发展质效大幅提升。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提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两江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两江新区直管区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6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两江新区直管区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

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创新资源全面集聚,成果转化加速推进。三大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5%,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门户功能显著增强,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果园港基本建成国家物流枢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和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承载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努力推动营商环境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到2025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实现翻番,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1/3以上。

城市建设得到新提高,智慧名片充分彰显,国际风范全面展示。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国际范、智慧魂、两江韵”的城市内涵不断展现。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绿色发展走深走实。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巩固,碳达峰取得重要进展,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山水城相依、产城景相融的特色进一步凸显。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健全。

2035年远景展望: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跃升,建成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旗舰作用更加突出,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大关;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突破,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基本建成;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建成;城市建设新标杆全面形成示范,智慧之城名片全面唱响,全面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山清水秀美丽两江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显著变化,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居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更加优质均衡。

未来的两江新区,将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聚地,更多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在这里踊跃成长、集聚壮大,高端产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未来的两江新区,将成为全球投资、贸易、创业的优选目的地,链接全球的网络越织越密,全球的货物、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在这里充分流动、高效配置。未来的两江新区,将成为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山城”“江城”的山水园林风貌更加彰显,人文艺术特色更加凸显,处处充满着魅力与活力。

专栏1 两江新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全域

直管

全域

直管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9

7

7*

8*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020年价)

13

18

17

20

预期性

一、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0年价)

21

30

25

35

预期性

4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3.6

4

4.5

5

预期性

5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003

506

2500

1200

预期性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48

57.4

60

70

预期性

7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6

30.8

35

40

预期性

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8

进出口总额(亿元)

2240

2240

3500

350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60】

【133】

【160】

【140】

预期性

10

外贸集装箱数量(万标箱)

36

36

50

50

预期性

三、建设重庆智慧之城

11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0

38

40

50

预期性

12

国际数据港可容纳服务器数量(万台)

30

30

60

60

预期性

13

智慧社区建成率(%)

40

50

80

100

预期性

四、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1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8

3.6

4.5

5

预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

【12】

市级

下达

市级

下达

约束性

1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33

333

≥320

≥320

约束性

17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2

45.1

45

45.5

预期性

18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

8

6.5*

7*

预期性

1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7

2.9

3.6

3.8

预期性

20

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参保率(%)

95

96

预期性

2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9

77.9

79.3

79.3

预期性

2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

1.1

4.5

4.5

预期性

23

城镇调查失业率(%)

5.7

5.7

<5

<5

预期性

2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0.04

0.04

<0.03

<0.03

约束性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章突出协同创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强化科技创新的动力引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突出“科创+产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全域协同创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生成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在打造创新引擎上当好表率,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推动全域协同创新

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引领推动全域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协同,探索开放性、联动型、分布式协同创新路径。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一核三片多园”协同创新格局。规划建设360平方公里两江协同创新区,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合作高地、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加快构建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新产业培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家园“4+1”平台,集成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联动礼嘉悦来智慧园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重庆工业互联网赋能创新中心,谋划设立工业互联网学院、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推动BOE(京东方)重庆智慧系统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博会”。水土新城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加速技术研发及应用,探索建设创新研发型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完善孵化器配套功能。龙盛新城加快构建智能装备和航空航天创新链,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夯实航空航天科研基础,争取布局深空探测、卫星互联网、航空发动机等领域重大项目,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打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样板。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立足两江、面向重庆、服务成渝、辐射西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园,推动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形成“研发创新在核心区、产业转化和升级在多园区”的新格局。

1 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布局示意图

专栏2 两江协同创新区重点项目

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推动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仪验证试验场、钛合金精密铸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航空动力重点实验室、明月湖科创体系、创新工坊、两江协同创新区联合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发展100家高水平研发机构。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续建礼嘉智慧馆、BOE重庆智慧系统创新中心、蔡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等项目,新建礼嘉工业互联网创新岛、中汽研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孵化平台、独角兽聚落和礼嘉数字体验中心、视源科技(重庆)研发中心、腾龙全球总部、极客社区、重庆工业互联网赋能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学院、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金融科技产业园和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人工智能+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汽车软件产业园、腾讯区域总部、东方红卫星通信全球总部等项目。推动两江数字产业园照母山研创核心区产业楼宇升级和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拓展区建设,打造中国软件名园。

水土新城:新建两江创新研发主导功能型综合保税区、两江新型显示基地、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大数据应用研发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国家生物安全P4P3实验室、京东方及宇隆研发中心、半导体IC设计创新中心、国科大重庆学院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打造两江水土国际数据港。

龙盛新城:新建两江·复盛汀·科技湾、两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项目。

第二节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主体

集聚一批高端研发科创资源。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引进一批海内外一流高校、高端研发机构、知名孵化机构。引导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建设开放式、国际化高端创新机构和平台,支持研发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培育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对新引进或新设立的领军企业及其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鼓励以“互联网+高端服务业”为重点领域的科技型总部集聚创新资源。鼓励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创新合作,鼓励跨国战略技术研发合作。

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新兴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研发能力强、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品生产开发企业。

扶持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以大企业“主辅分离”“产业裂变”“产业衍生”等形式发展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兼职兼薪等形式领办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学科性公司、创业团队以带项目方式组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吸引研究生和留学生等青年人才创办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在产业细分领域布局,完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专栏3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优势领域,优选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力争培育23家独角兽企业。

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在科研平台、项目申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5000家科技型企业。

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以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为重点创客对象,强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力争在孵企业(团队)数达到3000个。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从技能培训、人才持股、奖金奖励、名誉激励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及自主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带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优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塔尖”到“塔基”人才政策体系,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开展柔性引进人才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政策试点。推动人才评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突出以品德、能力、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市场化人才评价导向,探索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

加快创新人才引育步伐。实施“高精尖缺”重点人才引进工程,明确定位清晰的“人才图谱”,制定出台急需紧缺专业领域人才扶持政策,推进新时代两江新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落地,加快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放开外籍人才落户限制,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院士等创新型领军人才(团体),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新机制,将引人才与引项目、引企业相结合,探索离岸创新创业新模式。

打造创新人才服务环境。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实施人才专员制度,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引进协同服务体系,全方位唱响“智汇两江”品牌,推动形成“创客两江汇、创新两江行”的浓厚氛围。设立“两江英才卡”,为人才提供金融、科研、安居、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医院,满足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全方位发展需求,建设青年友好城区。加快制定高端人才购买商品房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公寓规划建设,重点利用龙盛、水土新城空置房源,升级改造为人才公寓。开设外籍高端人才创办企业、职称评定“绿色通道”。鼓励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构建国际人力资源服务网络。

第四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创新体系。探索“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容错免责等改革试点,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堵点”。依法依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多渠道研发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全流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牵头建设一批品牌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形成高度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新格局。着力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打造照母山、礼嘉、水土、龙兴、鱼复等众创空间集聚区。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用好江北嘴金融科技港、江北嘴国际投融资路演中心等投融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集聚区,形成一批科技服务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面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出台激励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办法。向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及试验场景,优先采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迭代及市场化应用。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助力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第三章聚力带动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区域联动的辐射引领,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对江北、渝北、北碚等区(以下统称“三北”地区)发展的联动作用、对主城都市区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两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作用。

第一节发挥对“三北”地区发展的联动作用

发挥两江新区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调动“三北”地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力量抓好开发建设,实现协同联动、整体发展。统筹推动与“三北”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共建共享、互联互通,重点完善龙盛和水土新城对外及片区间联系通道,加快打通城市内部交通“毛细血管”。推动与“三北”地区共享招商资源,建立重大项目落户协调等机制,共同引进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市场主体。与“三北”地区构建产业联动和科技服务共享机制,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互动互补,共同搭建工业互联网协作平台,打造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加强与“三北”地区政策联动与统计联动,探索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推动与“三北”地区协同建设好礼嘉、悦来、水土、龙盛等片区,推动两江新区直管区与非直管区统一开展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共同建设中央公园、多宝湖、石船—统景、川渝高竹新区、仙桃国际数据谷、蔡家智慧新城等城市组团,形成相互补位、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水土新城向北和东西两侧可利用区域拓展并按照全域范围进行规划建设,推动龙兴新城与石船片区联动发展,推动鱼复新城与五宝片区联动发展。

第二节发挥对主城都市区发展的引领作用

以高端产业集聚引领主城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好旗舰带动作用,引领主城都市区经济增长。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强化两江新区全域协同创新,在打造创新引擎上当好表率,引领主城都市区创新发展。依托空港、水港、铁路港、数据港枢纽功能,强化自贸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主城都市区开放窗口。率先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引领主城都市区城市品质提升。加快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构建“基础研究+产业创新”合作模式,强化前沿科技共同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与重庆经开区开展大数据产业合作。加速向东拓展步伐,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联动,重点推动与长寿、涪陵等地区协同发展。

第三节发挥对“两群”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快构建与“两群”间快慢结合、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推动“一区”与“两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区域间产业园区合作机制,与万州等区县打造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飞地产业园”,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合作,共建产业链。依托内陆开放门户建设,发挥对“两群”地区开放发展的集散辐射功能。推动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向“两群”外溢,加大对“两群”教育、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区县(自治县)的支持力度,开展联合办学、办医,推进优秀教育、医疗人才向“两群”地区流动,为“两群”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健全与万州“1+3”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体系,编制实施对口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开放联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会展经济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加快建立协同招商、信息互通、产业协作和人才交流机制,共同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双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携手共建产业集群,强化万州港与果园港合作。积极推动向东联动发展,推动与“长垫梁”绿色经济走廊协同发展,构建形成万亿级工业走廊。

第四节发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作用

全方位推进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平台和广安市、宜宾市等成渝地区重点城市的合作,加强规划、创新、产业、开放等关键领域合作,加快落地一批可视化、标志性项目,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川渝合作示范样板。强化与天府新区的规划协同,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政策支持。强化与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开放合作,助力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助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与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在汽车、电子、金融、大数据、会展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构建安全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强化与天府新区在改革开放领域的合作,建立协同改革清单和推进机制,推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与宜宾、眉山等地合作,辐射带动广安等毗邻区域发展,推动与周边区县共建无水港,推动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专栏4 区域合作重点项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新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无水港、保税港区进口商品授权分销中心等项目,构建汽车、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旗舰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点项目:与万州共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万州园、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园,共同探索在两江新区打造万州企业研发基地,打造万州区临时会展中心;联动涪陵、长寿、垫江、万州、武隆,打造东部万亿级产业带

第四章发挥旗舰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经济能级的支撑引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更好支撑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集聚地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瞄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紧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动向,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五高产品,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创新基地,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提升整车制造水平,重点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整车,提高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先进制造工艺等应用比例,推动产品和品牌能级提升。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雷达、车辆控制核心软件、车规级芯片等,推动关键零部件配套本地化,打造国际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积极布局氢燃料领域,推进商用车优先开展氢燃料示范应用。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到2025年,力争产值超过35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两江半导体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高品质大尺寸硅片、模拟集成电路及功率半导体,打造国内重要的功率半导体基地。补齐壮大新型显示产业链条,积极布局高世代液晶和柔性显示面板项目,打造国内重要的全系列尺寸面板制造基地。创新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制造,推动ODM制造向自主品牌方向转型。加快补齐核心器件短板,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工业测控仪表仪器等产品。推动自动驾驶、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等5G行业级应用,引进公有云龙头企业设立全球分布式云结点和超算中心,全面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和资源供给。聚焦信息安全需求,发展信息安全硬件产品和系统,打造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到2025年,力争产值超过3500亿元。

智能装备。坚持智能化、成套化、系统化方向,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强化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智能制造服务等高端供给,推动现有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产能释放,布局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项目。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系统零部件,重点研发高铁齿轮箱、传动制动系统、转向架、通信信息、车辆门系等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积极发展智慧电网及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到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

航空航天。做强通用航空产业,积极开展新一代航电装备、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器、无人机及其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布局建设高端航空装备、绿色航空能源动力、无人机等产业创新平台。深化与中国星网集团合作,依托国家级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和空间互联网系统,发展全球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智能运载火箭等航天产业,大力发展卫星“通导遥”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卫星互联网、卫星大数据应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平台,重点突破卫星互联网全链路仿真、天地一体化通信、超高速安全通信、核心芯片、入网认证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卫星互联网在成渝地区交通物流、防灾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规模化、业务化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北斗系统深度融合,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基地、“火箭+卫星+应用”的航天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

生命健康。聚焦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产业链条,探索全新的产业组织模式,集聚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生命健康创新基地。培育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积极发展化学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突出发展各类植介入人工器械和智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VR探视等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以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为引领,打造水星—木星—金星智慧医疗产业园,加快科研型医院建设,着眼精准医疗和智慧医疗服务,积极发展医疗大数据、服务外包、检测诊断、康复中心、抗衰中心、医美中心,提升高端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力争产值超过200亿元。

新材料。聚焦轻量化材料、锂电池薄膜、汽车线束材料等重点领域,突出高端产业功能。做大做强以铝合金、钛合金为核心的轻合金产业链,巩固壮大以高温合金为核心的功能材料,积极发展以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半导体和新型显示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谋划第三代半导体、石墨烯二维材料和节能减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到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

未来产业。聚焦未来网络、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性打造先进技术应用场景,构建发展微生态系统,加速形成一批未来产业,建设中西部地区新产业新业态重要策源地。积极布局人机协同、脑机接口、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路径研究,开展卫星通信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实验验证,加快相关领域软硬件产品开发和企业集聚,打造西部地区未来网络“样板区”。密切跟踪生物合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技术进展,积极引育CMOCDMO等平台型企业,加速构建“知识产权+金融资本+孵化平台”的生命科学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西部地区生命科学产业技术高地。

专栏5 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推动基于超视距点云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汽车与智能网联示范工程、长安汽车高端品牌整车项目、长安福特高质量发展项目(野马纯电、林肯、新一代蒙迪欧等)、长安福特动力电池包、吉利高端新能源整车(重庆)生产基地项目、吉利换电车型生产基地、金康新能源、中科申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装配系统生产项目、重庆清能等氢燃料生产项目、明天氢能西南工程中心及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和智能网联示范园、中国汽研国家氢能质检中心、上汽红岩智慧工厂、康明斯发动机项目、朗贤轻量化汽车部件项目、锦美车用高端膜材料项目、车载毫米波雷达项目、全环节汽车雷达等项目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京东方重庆第6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仁宝新基地项目、奥特斯扩能项目、中国四联两江智能装备产业园、翰博高新背光模组研发中心项目、宇隆OLED控制板、膜切生产线和总部基地研发项目、恩智浦中国汽车电子应用开发中心、新型显示器件研发中心和新型电容式触摸屏生产基地(莱宝科技二期)、莱宝科技CD地块研发中心、半导体传感器产业园、联想5G云网融合总部基地项目、半导体产业园、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汽研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浪潮工业互联网“一带一路”总部暨全球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达索系统(重庆)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智能装备:推动三一西南智能制造项目、ABB重庆两江新区变压器智能制造基地、轨道交通产业园、龙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孚洛泰粉煤流量测量系统等项目建设。

航空航天:推动重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零壹空间商业火箭总部、中科三耐航空叶片、东方红低轨卫星全球运控基地等项目建设。

生命健康:推动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项目、西部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大地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刻尔智能智慧化药物生产基地、昭衍新药和昭衍生物系列项目、西南药业现代化医药生产基地及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生产基地、极泽生物医药项目、以色列(重庆)生命科学园、植恩创新与先进药物制造中心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推动金世利航空材料二期、柔性复合防护材料及应用基地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现代金融。协同重庆银保监局共建两江智慧金融之城,打造江北嘴—照母山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两江金融科技产业园、江北嘴金融科技港两大金融科技特色园区。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创新体系、开放体系、生态体系以及成渝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体系,重点打造产业金融、贸易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以及数字金融等六大功能产业区。引进立足西部、辐射东盟、服务“一带一路”的银行、证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大型金控集团布局区域总部,设立后台服务、资产管理、产品研发等功能性中心。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优质企业上市进程。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供应链和贸易金融创新发展,推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市场化运营。依法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开展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科技保险。用好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金融科技监管信息平台,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积极争取设立金融法院,推进金融风险防控大数据系统信息化建设,将更多产品纳入“监管沙盒”试点。到2025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15%以上。

现代物流。构建多梯度全覆盖的物流服务网络,做大做强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和枢纽物流,积极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多元化、国际化、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开展企业零库存管理模式,培育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鼓励物流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推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到2025年,力争现代物流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会展会务。鼓励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全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搭建会展服务云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智慧展会。发挥悦来国际会展城对外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推进会展与文旅、商贸、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深化设计、精工制造、绿色搭建、共享仓储、智慧物流的会展经济全产业链平台。改造提升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完善餐饮及住宿服务体系,强化会展对商贸服务的带动作用。鼓励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交易会),优化营业性演出许可审批。到2025年,拉动会展产业链收入超过500亿元。

高技术服务。瞄准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发展智能设计、时尚设计、品牌设计、新媒体和体验交互设计。大力发展商务咨询服务业,引进一批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科技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战略规划服务、营销策划、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服务领域优质企业。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计量、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质量专业服务供给能力,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到2025年,力争高技术服务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数字贸易。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培育引进一批跨境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商,全面打通跨境电商业务链条,发挥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引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推进跨境数据有序流动,创新开展离岸数据存储等产业链国际合作。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模式、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开展离岸数据业务试点。加快数字贸易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推进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与整合,培育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中西部数字贸易高地。

专栏6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金融:建设两江金融科技产业园,引入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总部,引进盛宝金融科技、度小满金融、美的、海尔商业保理等龙头企业,落地瀚华慧博、新加坡ICHAM毅德等QDLP基金,增加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供给,优化普惠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建设金融大数据风险防控系统平台。

现代物流:新建J&T快递区域总部、国储物流系列项目、丰鸟航空项目、果园港枢纽经济产业园、苏宁重庆智慧产业园项目、易商集团(ESR)重庆冷链电商产业园项目、重庆航空产业综合基地项目(新宜)。

会展会务:扩建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新建复盛智能汽车装备展览中心、水土国际电子科技展示中心、川美国际设计学院、礼嘉白云湖会议中心、礼嘉未来酒店。

高技术服务:新建长江上游法律服务创新(孵化)中心、通标检验检测西南总部、悦来设计公园、涉外商务区专业服务集聚区,续建重庆两江检测认证特色产业园。

数字贸易:推进51VR西南总部基地建设,依托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第三节建成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以软件产业为核心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化“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形成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产业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打造集聚20万人、200万平方米、2000亿产值的软件产业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成为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区。推进数据资源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全价值链协同和融合应用,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培育特色区块链产业,推进区块链、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创新技术应用落地,建设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园和礼嘉区块链谷。积极推进数据确权、开放、交易,挖掘数据资源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强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深度应用,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核心区”建设,全面提升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优势,实施“星火·链网”计划,全面打造“顶级节点+创新中心+产业基地”的生态孵化模式,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核心示范区。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强化平台、专家、人才、金融、技术咨询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聚焦现代建筑产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向各行业领域融合渗透,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

专栏7 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

数字产业化:推动中软国际数字“一带一路”软件生态基地、西门子5G能力中心、中科云从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开放平台、马上消费金融智能交互平台、众智服务平台(众智网)、智汇两江服务平台、大陆云盾数据保全鉴证平台、长城重庆信创产业生态示范基地、紫光华智AI技术研发平台、水土人工智能AI综合实验服务中心、卓尔智联西部中心项目、北大博雅重庆区块链研究院、国家软件协同攻关与推广中心等项目建设。

产业数字化:推动字节跳动汽车业务全国总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腾讯云工业互联网基地、奇安信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平台、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项目、公鱼互联工业互联网项目、紫光工业互联网项目、用友工业互联网项目、金蝶工业互联网项目、国家级无人车云大脑大数据监控中心、渝江压铸“5G+智慧工厂建设项目、长安汽车面向汽车领域的基于“互联网+5G协同制造平台、基于5G大数据网络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立体运载装备运营示范系统、航天云网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体化5G无线智控平台研究及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发、危险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中建国际重庆装配式建筑生产及研发基地、徐工信息西南总部、海尔灯塔工厂等项目建设。

第五章增强战略链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强化融入双循环的国际化引领,有效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积极参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补齐平台国际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消费国际化等方面短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规则、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强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协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互动,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内陆开放门户功能,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成为全球投资、贸易、创业、消费的优选目的地。着力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建设“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全面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建设,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上海合作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第二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新地标

打造国际消费核心承载地。高标准打造寸滩国际新城,按照“一港三区”发展布局,以国际消费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为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把寸滩片区建设成为重庆对外开放新窗口,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地。加快推动金州商业中心、礼嘉商业中心、照母山商业中心、汽博商业中心、鸳鸯商业中心、重庆北站商业中心建设,联动龙兴天街等商圈、商业综合体共同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高品质打造金山国际时尚街区、保税港区丝路花街、民国文化体验街区、龙兴国际体育消费公园、金州商业中心“金州里”等特色商业街区,丰富街区业态和模式,推动街区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提升两江新区特色消费。大力发展国际高端消费,引进高端优质消费名品,推动高端新品、新店在两江新区首发首秀,集聚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首牌经济”“首秀经济”。突出发展保税消费,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保税消费新典范。大力发展时尚消费,引领国际时尚消费风向标。积极发展商务消费,打造国际高端酒店集群,提升商务会展接待能力。加快发展文旅消费,集中展示推介两江新区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发展邮轮经济、夜经济。积极发展体育消费,打造以足球文化、竞技体育、体育用品等为主题的特色消费。加快发展健康消费,培育康体美容、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生活服务消费,推动家政、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为目标,构建城市核心商业中心—片区商场超市—社区零售网点三级商业中心体系,提升消费便利度,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现日常消费进社区、双休购物进片区、时尚休闲进商圈、特色消费进市场。

专栏8 新区特色消费重点项目

消费活动:引进和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展会促销活动,承办各级各类赛事、两江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两江美食评选活动。

消费模式:编制《两江消费指南》,打造“两江潮店”、夜间消费“打卡地”,塑造丝路花街、城市体育嘉年华、龙兴慢生活街区、金州里等名片。

消费品牌:打造“国货精品出口推广平台”,塑造国际知名的“两江品牌”。

培育壮大网络消费经济。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创新共享消费模式,推动零售智能终端组合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流动。促进线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壮大网络消费品牌,大力支持“线上超市”“网上餐厅”“直播带货”等生活服务企业发展,大力推行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的线上销售服务模式,提供“云逛街”体验式服务场景,增强消费体验感和满意度。

营造国际消费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消费城市服务标准,完善国际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搭建国际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提升购物环境舒适性。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服务质量和诚信经营监督,营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科学调度,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

第六章聚焦品质提升,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

强化高水平城市品质的标志引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全区域全领域智慧化,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营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宜商”全方位应用场景,着力提升城市形态,让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努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打造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的重要窗口。

第一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科学推进城市规划布局,着力塑造“一核两极三轴”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一核”为两江新区城市主中心,“两极”为两江新区城市副中心及片区中心,“一核”与“两极”共同构成两江新区城市中心;“三轴”即以三条核心交通干线为轴线,串联两江新区重要城市功能平台的城市发展轴。

一核”即两江城市发展核。以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照母山片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为支点构建两江城市发展核,作为两江新区行政中心、创新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两江城市发展核对标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突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按照“大建设+微改造”的发展思路,加快布局建设寸滩国际新城、市民中心和一批特色鲜明建筑群,改造道路交通、景观设施、生态环境和产业设施,高水准融入“两江四岸”核心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提升城市品质,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商贸、高端商务、休闲旅游等业态,完善医疗、教育、文体设施,承担两江新区核心服务功能,打造两江新区城市中央活力区。

极”即礼嘉—悦来—蔡家城市发展极、龙盛城市发展极。两极是两江新区城市空间向外拓展和核心功能向外辐射的重要区域。礼嘉—悦来—蔡家城市发展极承担礼嘉片区、悦来片区、蔡家片区、水土片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礼悦智慧湾区,加快完善智慧创新展示、数字经济发展、国际会展交流、高端居住、生活休闲等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打造两江新区智慧体验中心、会展中心、数据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龙盛城市发展极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复盛TOD和龙兴足球体育小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承担片区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科技创新、高端居住、旅游休闲等相关功能,打造两江新区创新中心、物流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文体休闲中心。

三轴”即金山大道城市发展轴、两江大道城市发展轴、智能创新发展轴。金山大道城市发展轴南起照母山北至水土,串联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悦来智慧园、仙桃国际数据谷、水土新城,打造智慧美丽江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现代金融、会展会务产业,突出智慧场景、科技创新、人文交往、生态居住功能,形成数字经济活跃、高新企业集聚、智慧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市发展轴。两江大道城市发展轴南起鱼嘴北至石船,串联果园港、鱼复新城、龙兴新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突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主题,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智能制造、体育休闲等产业,形成协同创新引领、智能制造彰显、国际物流发达、文旅业态丰富的现代城市发展轴。智能创新发展轴以轨道交通15号线及复合通道为轴线,串联礼嘉悦来智慧园、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联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和长寿区,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主题,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研发、展示、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创新合作,打造区域创新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轴。

施重大示范工程,高水平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礼嘉悦来智慧园、寸滩国际新城、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等城市名片,引领带动两江城市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 两江新区“十四五”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图

第二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国卫星互联网总部和低轨互联网卫星应用示范基地,加快5G全域覆盖,推动千兆光纤和Wi-Fi6协同发展,实现网络端到端的千兆接入和服务。实施IPv6部署,积极开展6G网络前期研究和前瞻性布局,建成互联网域名根镜像服务器。丰富完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成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积极参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打造两江水土国际数据港。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扩容增能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的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打造统一智能充电服务平台,构建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北斗导航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卡脖子”技术,持续争取和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基础前沿研究平台。

专栏9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新建东方红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国家北斗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建设项目、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重庆有线数据中心项目、远洋(重庆)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二期项目、腾龙数据中心二期项目、腾讯西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移动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两江新区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及感知系统建设项目、互联网域名F根镜像节点。

融合基础设施:新建“星火·链网”项目、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顺丰无人机运行中心、保税港5G物流车路协同项目、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创新基础设施:新建大型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

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大通道,持续推进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寸滩邮轮母港建设,加快推动成渝中高铁、黄茅坪支线建设,加快复盛站交通枢纽、铁路枢纽东环线(水土站),推动龙兴通用机场升级改造和通航运营等项目建设。完善级配科学的城市道路体系,加快构建“七横七纵”城市快速通道,完善城市次支路网,重点加强新开发区域路网体系建设,强化区域路网对接,推进滨江大道由礼嘉、悦来延伸至水土等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推动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等重大通道互联互通、无缝衔接。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空间拓展,加快高速铁路、城际快铁、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停车场,推广城市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及控制系统,加强停车管理和交通引导,均衡区域交通流。积极构建高效、绿色、智慧、安全的公交出行体系,加快公交都市建设,积极优化公交线路,打造特色水上旅游观光航线,推动机场、铁路及轨道枢纽节点与公交站场的高效便捷接驳,提升铁、公、水、空等交通方式联运水平。围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开展试点示范,加快自动驾驶规模化测试。丰富山城步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通行方式,建立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

专栏1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铁路:协调推进成渝中线、兰渝、渝武等重大高铁项目,有序推进渝广城际铁路建设并接入江北机场,续建铁路枢纽东环线。

跨区域公路:推动渝武、渝长、渝邻高速公路扩能改造(两江段),续建渝武高速公路复线、三环高速公路(合长段),两江至长寿、涪陵快速通道。

轨道交通:推动轨道交通4号线(铁山坪—石船站)、9号线(新桥—回兴—花石沟)、5号线北延伸段(玉河沟—悦港北路)、15号线建设,开展轨道交通8号线、13号线前期工作,研究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延伸至静观。

“七横七纵”城市快速通道为基本骨架的内部道路:推动六横线、六纵线、七联络线(碚金路)、五联络线(椿楦大道月来段)、十二联络线(协同创新区快速路十二联络线)、人高路二期及三期、明月大道、曾家岩北延伸穿越内环新增通道建设,推动渝蓉高速进城通道扩容改造、金州大道与星光大道延伸段节点改造,推动礼悦路、悦山路延伸段、礼白大道拓宽改造、H3路北延伸段、五横线建设。

桥梁隧道:推动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宝山嘉陵江大桥、果园大桥、龙兴隧道、中央公园东路南延段隧道工程等项目建设,研究推进水土施家梁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重要枢纽工程:推动果园港重大件码头建设工程、重庆北站综合交通智慧提升改造、重庆北站站前TOD商业商务中心、东环铁路龙盛站站前广场、复盛站交通枢纽、东环铁路水土站等项目建设。

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坚持强保障与降能耗并重,统筹规划布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构建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区域能源供应体系,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设西部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增量配网建设试点,保障经济发展电力需求。加强“三型两网”电网建设,广泛开展山地城市中央商务区智慧用能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建设适应山地复杂地形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有序推进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多能互补系统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区、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区。稳步推广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在临江临河地区进一步探索推广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积极开展氢能运营试点示范,建设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专栏11 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电网:新建220千伏琏复线、110千伏新观线、110千伏石头和红花变电站;新建220千伏太阳湾变电站、220千伏黑水滩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新农变电站,拟建110千伏龙塘变电站、110千伏长岭变电站、110千伏铜鼓变电站,扩建110千伏云计算中心1号、高新站、礼嘉土主庙、协创红花、黄泥湾、大塘、枣子、学团变电站、礼白大道220千伏/110千伏同沟电缆隧道工程、白云路110千伏电缆隧道工程。

天然气管网:协调推进南川至两江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

智慧能源:新建两江新区能源大数据中心、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充电基础设施:新建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站和换电设施,搭建换电智能网联系统。

氢能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制氢及氢能储运设施、加氢站。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市政设施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供水保障,统筹优化供水区域、输配水管网,超前谋划龙盛、水土、悦来等城市开发重点区域供水网络,确保各片区供水系统安全可靠。统筹布局、建设与城市发展匹配的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动产业新城配套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开展中水回用试点,保障河流、湖库的生态基流和生态水位,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推进既有地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进入综合管廊,完善城市防洪等配套功能。新建新牌坊、重光、平场消防救援站。超前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加强独立公共停车场、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生态停车场配套建设,持续开展智慧停车场建设,提高新开发写字楼与居民小区停车位配比。

专栏12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供水设施:扩建悦来水厂、水土水厂和鱼嘴水厂,新建水土中水回用试点项目。

排水及污水设施:城市各片区雨污干管建设项目,扩建水土污水处理厂,新建竹溪污水处理厂、蒙家院子污水处理厂、鱼嘴升上源污泥处理厂二期等项目。

综合管廊设施:新建两江协同创新区一期综合管廊工程、空港综合配套区(北区)基础设施(二、三期工程)等项目。

静态交通设施:新建一批独立公共停车场、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开展智慧停车建设项目。

第三节拓展全方位智慧应用场景

提升政府智慧治理能力。围绕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领域,打造服务型、民主型、透明型智慧政府。建设两江城市大脑,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加快数据集中汇聚治理共享。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城市智能运行底座。重点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和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感知预警、网格化集约管理、一体化联动的网格化智能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应急安全、消防安全智能应用体系,实现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全过程预警,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重庆北站大数据智慧平台,提升片区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示范工程。

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营造“宜居”智慧化便捷生活环境,推进智慧社区和智慧交通建设。打造“宜业”智慧化服务生态,建立一体化企业服务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智慧就业社保服务体系,推动礼嘉—悦来打造国际化、智能化、人文化美丽智慧湾区,推动水土、龙盛、保税港区等区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丰富“宜游”智慧化体验场景,开展“云旅游”“云直播”“云活动”,丰富游客体验。提供“宜乐”智慧化民生服务,加大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服务供给,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加大智慧文体服务供给,丰富群众休闲娱乐体验。提供“宜购”智慧化民生服务,搭建智慧商圈服务平台,构建立体化和智能化购物场景,丰富购物体验。

专栏13 智能应用场景重点项目

宜居”智慧化便捷生活项目:新建礼嘉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悦来智慧小区建设项目、悦来城市智能管理、社会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智慧城管工程、龙盛和水土片区重点道路交通优化建设项目、云汉大道智能产业及智慧生活场景展示带。

宜业”智慧化产业生态项目:搭建两江新区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新建两江新区泛在物联网建设项目、保税港区、悦来、龙盛、水土、两江协同创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打造水土高新技术产业智慧场景样板。

宜游”智慧化体验场景项目:续建礼嘉悦来智慧园,新建水土智慧运动公园、“在云端”城市会客厅、云计算智慧广场,推动两江数字广场(幸福广场)—百林公园数字化改造。

宜乐”智慧化民生服务项目:搭建两江新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二期)、两江新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新建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博拉5G视频产业园。

宜购”智慧化民生服务项目:打造礼嘉、宜家—奥特莱斯、金州等一批智慧商圈。

第四节全面塑造两江现代城市形态

升两江城市品质。强化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强身健体”,保护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际线。大力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坡坎崖绿化美化、山城步道和山城绿道建设等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两江新区绿道系统,加快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公园长制”,持续推动公园和生态景观建设,增加社区公园以及街头绿地,充分利用建成区边角地建设方便居民进入、参与的社区公园,打造“一心两带”城市生态景观,加快嘉陵江国际生态长廊建设,完善城区绿色空间连接度,形成完整的绿网结构,促进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打造“5分钟绿色生活服务圈”,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彰显“山城”“江城”的山水园林风貌。统筹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建设,充分挖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风物,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地标性建筑建设,塑造一批城市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突出“活力”“智慧”特征,全面彰显“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山水之区”独特气质。合理配置产业要素和生活功能,突出城市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人文环境等领域,统筹布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提供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及体育等民生服务,重点完善龙盛和水土片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提高生活宜居程度。强化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注重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中运用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展示城市历史文脉,推动文化元素为各类城市空间赋能,打造一批展现核心价值、体现两江文化元素的城市公园和文化地标,构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空间。

专栏14 城市品质提升重点项目

山城步道”:续建礼嘉山城步道一期工程,新建悦来片区4条人行步道、两江协同创新区3条人行步道,新建水土新城3公里绿廊慢行系统一期、照母山步行步道系统。

一心两带”城市景观:打造一个中央绿心,串联礼嘉智慧公园—金海湾公园—白马社区公园—悦来会展公园—园博园—照母山—九曲河湿地公园—红崖寨公园—白云湖公园,形成闭合“心”形。打造一条缤纷绿带,沿空港大道、渝都大道,串联桃源公园—红树林公园—碧津公园—双龙湖公园—观音公园,以“四季”为主题,打造一条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季相、随时间差异而序列变化的城市“缤纷绿带”。打造一条活力绿带,以龙驿大道为轴线,串联龙兴古镇公园—飞龙湖公园—两江国际影视城,以“活力”为主题,打造具有文化体验、时尚休闲功能的城市“活力绿带”。

城市公园:新建翠云多功城公园、翠云山地公园、两江山地运动公园二期、金渝郊野公园、卡福生态绿地、鱼复汽车城生态绿地公园、红崖寨生态智慧公园、水土健康城公园、观音山公园、竹溪河公园、保税港区空港跳蹬河滨区公园等重点项目

片区开发重点项目:推动两江·竹溪智谷、两江·云端小镇等片区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高质量推进产业用地更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推动老旧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摸排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短板和安全隐患,把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充电桩等民生设施作为重点改造内容,完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实现职住平衡,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对历史文物、优秀建筑、文化记忆所在处进行精心打造,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优化街巷肌理,凸显人文艺术特色,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打卡地”,实现“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完善工业遗存盘活开发利用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为文化创意、文化艺术提供发展空间。

方位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整合全媒体渠道,做强本土媒体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以两江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建好外宣媒体矩阵,构建针对性强、富有成效的国际传播工作机制,彰显国际化城市形象和美誉度。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展城市形象品牌立体传播推广,加强城市品牌长期性、战略性管理,建立统一的城市营销工作体系,完善两江新区地理标识,强化两江新区标识展示应用,创新城市品牌宣传方式。

专栏15 两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城市有机更新:推动水土、龙兴、鱼嘴、复兴老街改造提升,邢家桥片区、金山片区、嘉和社区城市更新,推动龙兴专业足球场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推动盘溪河、肖家河、跳蹬河流域海绵城市改造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续建城市绿道、非机动车道提升、推广垃圾分类、绿色屋顶试点等项目。

城市品牌打造:推出两江城市“宣传口号”、“两江原创”文化精品、两江“城市之歌”、两江“城市美文”、两江“城市节日”、两江“城市论坛”、两江“城市赛事”、两江“城市伴手礼”。

第五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服务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缩短城乡距离。推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七章勇于先行先试,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强化改革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举措清单化、政策化落地,加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第一节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稳步推进两江新区下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为目标,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上云、上规、上市”。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转型和专业化整合,加快两江产业集团、江北嘴投资集团向重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转型,推动两江投资集团、保税港区集团、悦来投资集团由开发建设向运营管理转型。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进行市场化专业化重组。强化两江新区下属国企与职能部门协同衔接。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决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实质性降低民营企业负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聚精会神办实业。实施“凤还巢”“小培强”工程,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第二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完善土地交易、公共资源交易、能源交易等区域性要素市场功能,推动区域性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按照“整体统筹、项目统建、运维统管”原则,支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出口,率先探索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保护,积极开展跨境服务贸易与跨境数据流动先行先试,打造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快盘活低效无效资产和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资源。

加快投融资创新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活力,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强化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鼓励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政府性产业基金,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品牌效应,引导、促进社会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考核机制、股权投资项目跟投机制、分层分类绩效考核制度、投资风险容错机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强化改革试点示范

全面提升改革试点成效。率先承接国家重大改革试点,积极承接市级层面安排的土地、金融、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悦来、保税港、江北嘴片区及两江投资集团开发建设区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适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拓展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激发活力、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探索建设项目设计环节招投标改革试点。推广外债便利化、外债登记改革、贸易收支便利化、外籍专家薪酬付汇便利化、汇率避险等试点,推动QDLP、实体企业跨境融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投融资便利化试点。

理顺两江新区行政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两江新区与“三北”地区的关系,把握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契机,主动承担相应经济社会管理和监管责任。加强两江新区管委会的统筹权和行政权,重点加强与行政区在社会民生、应急安全、生态环保、城市管理、交通出行、食品药品属地管理等社会事务管理中的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两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节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以优化审批服务助力企业投资兴业、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建立企业信用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积极探索完善以优化人口结构和人才服务为重点的人口管理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批高频民生事项“零材料办理”。聚焦“一件事一次办”,推进流程再造,提升便利度、降低办事成本。加快部门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

第八章强化引领示范,建设内陆开放门户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开放新平台,塑造开放新动能,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西部地区和全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第一节建设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

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全面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联动川渝两地港口、物流枢纽资源,东向加密“渝沪集装箱直达快线”,南向加强果园港和新加坡港“双枢纽港”联动,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向推动中欧班列(成渝)织密国际运输网络,积极开行北向“渝满俄”班列,促进“多枢纽衔接、多口岸联动、多功能配套、多平台叠加、多通道集聚”,充分发挥果园港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的平台作用。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构建要素齐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务体系,推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促进区域港口、码头管理运营一体化。把果园港建设成内陆型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三合一”现代化枢纽港。到2025年,力争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90TEU以上,多式联运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箱占全市吞吐量比重达到60%以上,港口中转达到15%以上,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占比达到20%以上。

加快内陆开放口岸建设。推进果园港水运口岸正式开放,完善进境粮食、水果、肉类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设施,快速平稳承接寸滩港水运保税、口岸功能转移,满足外向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内需市场扩张升级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加快健全果园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尽快实现果园港综合保税区功能配套,推动打造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分拨、加工制造、保税研发、保税服务贸易中心。加快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建设国际多式联运、国际分拨、国际贸易中心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主要承载地,探索统一的多式联运服务规则。继续深化与新加坡港等合作,推动货物贸易逐步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开展陆上贸易规则、物流金融、多式联运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高标准建设果园港枢纽经济产业园、中新(重庆)多式联运“1+1”运营平台、鱼嘴铁路货运站南站场、海关集中查验场所等,做大口岸商贸业、做强口岸加工业、做优口岸服务业。

完善枢纽功能。积极构建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平台,完善交易、结算、货物电子监管等功能。探索建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鼓励金融企业和保险机构发展物流金融和保险业务,推动加工、物流、保税、金融、期货交割、结算、保险等大宗商品贸易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与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合作,延长通道经济产业链。

专栏16 果园港枢纽建设工程

枢纽通道工程:建设鱼嘴铁路货运站、物流智慧运营中心和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口岸建设工程:建设海关集中查验场所、保税物流中心(B型)、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

枢纽平台工程:建设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果园港大宗商品交易及数字供应链产业合作项目、物流枢纽总部基地、渝新欧新兴消费品全产业链园、中远海运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综合物流基地。

第二节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做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和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扩大自贸试验区政策运用范围,提升落实效果,在更大范围释放政策红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更多改革经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优化和完善制度开放体系,聚焦投资经营自由化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有序推进运输、数据、金融、人才等领域开展重大改革先行先试。强化与国际多式联运规则对接,探索铁路提单交易规则指引陆上贸易活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等领域新规则,促进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改革,探索搭建“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投商行”一体化的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开展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化单证管理试点。以风险防控为底线,以分类监管、协同监管、智能监管为基础,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依托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应用,实现各类改革创新举措和差别化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共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陆开放示范窗口,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高标准打造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深化与新加坡“点对点”合作,进一步带动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建设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重点合作示范区,推进跨境融资通道、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智慧物流等重点项目,引导和支持新加坡企业投资兴业,全面拓展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训、文旅投资、人文交流、数字文创、第三方市场开拓等多个领域互联互通合作。积极推动中新金融互联互通,进一步打通海外融资通道,支持中新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投资(私募)基金,加快中新(重庆)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拓展物流领域合作,完善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推动中新国际冷链产品贸易平台和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对接。深化多式联运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成为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产业集聚核心区。深化航空领域合作,打造重庆国际快件分拨集散中心,以中新航空产业园为核心平台,支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双向开放、双向流通。

提升保税港开放窗口功能。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保税加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实现新突破,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发展、壮大总部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促进寸滩片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集聚区,聚焦保税经济,加快推动丝路花街、“一带一路”商务中心、“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渝货精品及地标产品出口推广中心、重庆自贸区展示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国际国内联通、线上线下互济的发展格局,充分展现“窗口、贸易、旅游”三大功能。

提升江北嘴全球金融辐射服务功能。推动江北嘴金融中心率先构建金融开放体系,积极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高水平打造江北嘴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着力开发国际化金融服务产品和工具,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离岸结算业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国际结算,完善电子商务真实性认证体系。探索推动境外投资者与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探索开展人民币对外投资,推进人民币基金跨境投资业务落地,争取更多金融牌照、国际性金融机构及结算中心落地。对标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影响力。

提升悦来国际会展城全球会展交往功能。加快完善悦来国际会展城场馆功能配套设施,坚持“会展+文旅+设计”互相促进,加快建设城市新型会展商务区,全面提升配套功能和服务水平,办好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展会,加快举办工业设计展、工业设计大赛,积极承办更多国际性会议、展览、论坛活动,拓展会展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会展全产业链经济平台,将悦来国际会展城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性的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重庆建设内陆国际会展名城的重要支撑。

专栏17 开放平台建设项目

保税港:网内加工贸易产业园、网外消费品工业产业园、空港国际商贸物流园、“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馆、国货精品出口推广平台。

江北嘴:江北嘴国际投融资路演中心项目。

悦来国际会展城:悦来中心(会展总部基地)、智博村、悦来汇。

第三节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做强一般贸易,稳步提高一般贸易占比。推动加工贸易稳中提质,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做优做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扩大进口,培育建设一批进口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积极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指导企业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贸易协议签订带来的新机遇,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

促进利用外资增量增效。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加快构建境外证券融资、国际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国际融资、国际租赁等多途径多渠道外资利用体系。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推动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与境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机构、企业等开展合作。加速外资向园区集聚,加强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以及“独角兽”和“隐形冠军”等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外资利用水平。

提升开放主体能级。吸引各类国际投资贸易组织与机构、贸易纠纷解决机构、国际经贸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户。加快集聚一批服务贸易领域龙头企业,鼓励跨国企业在新区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物流、结算、营销等功能机构,引进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国际化专业机构和科技、教育、医疗、文创等国际化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货代、贸易企业落户新区,加大口岸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完善中小企业专业化培育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招商机构,与境外园区开展合作,吸引外商投资。

专栏18 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

自主品牌培育计划: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贸易新业态培育工程: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构建二手车出口管理体系。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计划:建设数字特区、东盟数字交易中心,建设国际电子发票统一系统,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国际供应链金融与技术融合三方服务平台。

第四节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支持企业联合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西部对欧合作新平台。推进国家(区域)间政府合作项目、设立驻渝国际组织、国际知名机构和企业优先落户新区。积极推进与上海合作组织、法国中小企业协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组织合作开展数字经济论坛、经贸对接会等国际性活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打造重庆国际人文交流重要承载地。

专栏19 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欧洲重庆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中瑞产业园二期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国际合作办事处:推进法国中小企业协会重庆代表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重庆代表处落地。

第九章彰显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提高两江新区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系列创建,以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激励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品质。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用好红色资源,增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岩精神。

专栏20 精神文明创建项目

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新高地:打造红岩精神传承研究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新风尚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实施“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品牌培育专项行动。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积极引进文化艺术院校,为文化人才培育提供支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高地。搭建西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嘉陵江国际文化交往集聚带,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交流载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国高品质文化生活示范区。积极推进重大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等工程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有序向公众开放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鼓励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供夜间服务,探索设立市民广泛参与的艺术节和音乐、体育比赛,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渝文化为根脉,不断推出原创精品力作,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手工保护和传承。

专栏21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

高品质文化生活示范区:策划一批高水平文化品牌活动,举办两江市民文化艺术节,创建“一街一品”公共文化品牌,改造升级两江公共文化服务“微空间”,创立“两江原创”文化艺术扶持基金。

文化交流平台:新建领事馆集聚区、长江丝路博物馆、重庆交响乐厅、创意设计中心、国际美术馆等。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多功城遗址博物馆、重庆大数据博物馆等,打造文化地标两江文化艺术中心,完善24小时城市书房阅读场所等设施,建设文化驿站等空间。

育基础设施:新建重庆龙兴足球场、重光体育中心、两江新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基础设施,打造绿动融合的城市体育空间(场地)。

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翠云多功城、照母山、龙兴古镇、悦来古镇、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抗战遗址及明玉珍睿陵、测候亭、保定门古城墙、白云寨、金山寺等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多功城遗址公园,加强优秀传统手工保护和传承。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创意策划、游戏娱乐、工艺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西部文化艺术高端人才孵化与聚集高地。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聚集发展工程,建设全市重要影视基地,成为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增长极。

第四节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打好开放、智慧和生态三张牌,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智慧文旅高端体验区。提档升级两江影视城、龙兴古镇、悦来古镇、园博园、际华园、重庆欢乐谷、金山意库等富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做靓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抢抓举办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的机遇,高标准建设龙兴专业足球场、龙兴足球体育小镇,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区。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加快打造两江文脉绿廊和两江文博园。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新区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专栏22 文化产业和文体旅融合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王星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两江数字文化产业园区、两江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两江智慧文化创意体验区,建设中国西南首座文艺小镇“悦来庄稼”。

文体旅融合项目:推动巴蜀文化旅游长廊高端会客厅、现代城市文化艺术体验区、西部旅游演艺星舞台、龙兴足球体育小镇、“龙盛之光”、两江文脉绿廊、两江文博园等文旅项目建设。

第十章坚持绿色生态,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两江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严控长江、嘉陵江周边开发建设和入江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长江、嘉陵江两岸植被保护,严格入江水质管理,保护山体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和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大山体为骨架的生态空间格局。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动态更新“三线一单”成果。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河湖湿地保护,持续推进长江、嘉陵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城中山体保护,严禁进行经营性开发。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保护自然山体肌理。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和监督,持续开展“绿盾”行动。

专栏23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三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两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三板溪河道整治工程、石河溪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石梁沟生态治理工程、御临河河岸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御临河支流综合整治工程、跃进河下游河道及景观综合整治等项目。

重点河湖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白云湖水体修复及景观提升工程、竹溪河景观及生态修复工程、清溪河北岸生态修复工程、聂家沟综合生态修复工程、段桥沟生态修复工程、赵家沟生态修复工程、水土滨江生态公园工程、明月湖水环境治理工程、鱼复堰坪水库整治工程。

第二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水环境质量底线管理,深入开展御临河、竹溪河、后河等河流水体的管控,实施一批生态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持续开展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突出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深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深度治理。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加强重点行业源头预防,加强场地及企业生产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营造宁静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强化公共空间噪声管理,加强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控制。推广智慧生态环境监管项目,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专栏24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实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程、居民生活污染防治工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程、不稳定达标水体管控工程。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实施交通污染控制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码头扬尘污染治理工程、生活污染治理工程。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实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工程。

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新建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建筑垃圾分类治理项目、固体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项目、“无废城市细胞”建设项目。

营造宁静生态环境工程:实施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智慧生态环境监管项目: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管理项目、水环境污染科技支撑项目、大气环境污染科技支撑项目、精准治理噪声污染科技支撑项目建设。

第三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强化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绿色办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光盘行动”,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培育绿色消费文化,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大力推动气候金融试点,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探索构建气候金融标准体系,建立气候金融综合信息平台,开发气候金融产品。

第四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节能,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建筑节能改造,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效率。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深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统筹土地供应空间布局、供应时序和供应程序,强化对产业项目单位投入和产出的量化管控及考核,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章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强化高效能城市治理的标杆引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和扩大更高质量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新区,为就业者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更高质量就业”团体标准,首创“两江经验”。引进优质技能培训机构,培育发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做靓两江新区创新创业大赛名片,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升级版。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风险监测预警和纠纷调解治理机制,提升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能力水平,探索形成西部首个和谐劳动关系标准体系,努力建成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险体系,推动参保扩面提质,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提升经办服务水平。推动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加快投用,助推全国医保信息化事业迈上新台阶。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保障与关爱服务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治制度,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打造“慈善两江”品牌,建设更高效能民政工作新区。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建设更加优质涉军服务新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民办养老和护理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连锁运营,打造引领重庆、辐射成渝的养老服务品牌。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老年服务产品,积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

专栏25 社会保障事业重点项目

就业创业服务项目:新建创业孵化基地、劳务基地、职业培训学校。

社会保险项目:推动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项目建设。

养老服务项目: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普惠性养老机构、智慧养老系统等项目建设,新建泰康重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部。

社会保障其他项目:推动智慧社保零距离服务系统、社保工作推介展示大厅、婚姻登记中心、保障性住房(石船二期、龙兴三期)、救助管理站、军休中心、殡葬服务场所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学校,持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引进一批知名高校,支持知名高等院校在两江新区建立分院分所,探索创建两江大学。加快建设一批“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学校。加强教师全过程培养,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完善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国际教育。集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断提升基础教育能级和水平。引进国际顶尖高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国外教育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单独设立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

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探索“互联网+教学”实践,利用智能技术为师生提供学习体验好、内容适配和教学效率高的教育服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争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积极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深化办学体制、教师管理体制、绩效分配激励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创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专栏26 教育现代化重点项目

基础教育项目: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基础教育一流学校、一流师资建设项目,新建中学22所、小学17所。推进两江新区国际学校升级、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校等项目建设。

高等教育项目:加快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海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入驻。持续引入“双一流”大学、重点军工类院所、国际知名高校等在两江建立分院所。探索“虚拟大学园”等线上机构建设,探索创建两江大学和国际合作大学。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信息化2.0建设行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引进职业院校3所。

特殊教育项目: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践项目,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行动。

第三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整合型、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升健康预期寿命。全力支持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力扶持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转型为三级中医院。完善两江新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推进医共体建设和跨区办医。发展在线医疗,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实现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事业,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优质境外医疗机构在两江新区办医、设立特色专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构建更加成熟稳定的分级诊疗制度。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平急一体化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技术机构,优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持续增强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扩展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支持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造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区。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普行动,提升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能力,加强心理健康问题防治知识普及,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衔接递进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专栏27 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医疗服务项目:加快实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涉外医疗基地、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临床医学院、区属公立医院迁扩建、和睦家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两江分院、市第九人民医院两江分院、龙盛片区三甲医院等项目。

公共卫生项目: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按照“一街道一中心”原则,完善社区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智慧健康医疗项目:实施京东方智慧医工项目。

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社区为重心筑牢新区社会治理稳固底盘,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全国一流的平安之治示范区、共享之治模范区、智慧之治样板区。着力构建有两江新区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以社区为重点、网格为单元,深化“党建+社会治理”,推动实现“多网合一”。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和居民监督机制。推行社区工作“全岗通”模式,加快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适时新增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深化“枫桥经验”两江实践,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信用两江”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

第十二章筑牢安全底线,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经济安全稳健、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落实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整合政法系统信息资源,建设智能化政治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构建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

第三节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平安建设以及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落实监测预警、宣传教育、风险排查、案件调查、存案化解、信访稳控等工作,持续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生态。

妥善处置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实现规范管理、分类处置。增强防范和化解科技风险的能力,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防范化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风险。

坚决维护粮食和能源安全。全面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水利、电力、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供给。

第四节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校园、高层建筑和景区等领域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能力提升,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加强疫情防控,建立主动性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改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

强化自然灾害应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两江新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系统和应急指挥大厅,探索打造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建设区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加强单元防控,加强智慧社区(小区)建设,推进娱乐服务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系统建设,规范新业态安全监管,增强公交智慧防控能力。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新型网络犯罪,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专栏28 安全及应急管理重点项目

应急安全储备中心:建设果园港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中国西部公共安全和应急物资中心。

安全综治中心:新建两江新区综治中心二期、两江新区雪亮工程二期等项目,建成西部一流国安指挥中心。

第十三章健全党的领导和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完善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第二节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为两江新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引导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带领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发挥青年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作用,健全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培育储备青年人才。

第三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区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模式,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和责任落实督察。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扎实抓好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智慧司法建设,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提升普法依法治理能力。

第四节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推进土地优化配置,用好土地管理试点契机,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和重要产业平台建设的用地需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盘活存量用地,通过规划控制、空间预留为未来“留白”。加强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的三资协同,推进PPP等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强化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推动“孔雀西南飞”,提升“人才磁场”效应。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立统一规划体系,构建以两江新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把本纲要作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各片区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坚持招商引资生命线,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撑,形成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工程等一批项目清单,推动重大工程落地落实。完善调控体系,加强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强化纲要对公共预算安排、金融资本运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配置等领域的统筹引领。强化两江新区管委会目标责任,按年度分解细化重点任务,并落实到各部门、各街道、各片区管委会、各平台公司,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行为主体实现。创新监测方式,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名词解释

1ODM:承接设计制造业务的制造商被称为ODM厂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为ODM产品。

2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3VR探视:指通过5G网络推流至VR眼镜、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运用360度全景视频、VR视频直播技术,实现远程面对面沟通。

4CMO:即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外包。

5CDMO:在CMO的基础上提供创新药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流程研发及优化、配方开发及试生产服务,并进一步提供定制生产服务。

6OLED:即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

7AI:即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

8.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9Wi-Fi 6即第六代无线网络技术。

10IPv6:即互联网协议第6版。

11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

12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指在通过资格审批并获取额度后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向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试点基金投资于境外一级、二级市场。

13TEU:即20英尺标准集装箱,目前海运集装箱用TEU作为基本单位计算箱量。

14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