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0005567784755/2023-0072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两江新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3-03-01 [ 发布日期 ] 2023-03-01

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二〇二三年二月




目录

前言- 3 -

第一章立足生态本底资源,研判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要求- 6 -

第一节生态本底- 6 -

第二节系统评价- 7 -

第三节主要问题- 9 -

第四节工作成效- 11 -

第五节机遇挑战- 12 -

第二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绿色宜居韧性城市- 15 -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

第二节规划原则- 15 -

第三节规划范围与期限- 16 -

第四节发展定位- 17 -

第五节修复目标- 17 -

第六节规划任务- 19 -

第三章整体谋划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23 -

第一节巩固生态格局,维育城市生态肌底- 23 -

第二节划定修复分区,描绘城市修复蓝图- 24 -

第三节强化功能指引,促进城市协同共生- 30 -

第四节识别重点区域,精准实施保护修复- 33 -

第四章分类部署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促进山水城人互融共- 34 -

第一节护山:分类推进山体保护,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34 -

第二节理水:系统开展流域治理,构建生态水网体系- 36 -

第三节育林:精准实施质量提升,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38 -

第四节疏田: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生态效益- 39 -

第五节净湖:综合推进湖库治理,维育湖库生态功能- 41 -

第六节营城:加强绿色基础设施营建,提升城市韧性- 43 -

第五章统筹安排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44 -

第一节生态廊道建设重大工程- 44 -

第二节山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45 -

第三节水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46 -

第四节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49 -

第五节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50 -

第六节湖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51 -

第七节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 52 -

第八节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54 -

第九节投资估算- 55 -

第六章注重规划实施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效益显化- 56 -

第一节强化规划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56 -

第二节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助力新区高质量绿色发- 58 -

第三节整体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效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60 -



前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20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同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10月,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科学编制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两江新区地处重庆中心城区核心地带,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拥有“两江四山”的大山大水格局,战略地位突出,生态功能重要,承担着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江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持续提升。但密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扰动和潜在压力,局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潜在风险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基础设施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两江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仍然艰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按照自然资源部及两江新区管委会的工作安排,两江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充分衔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嘉陵滨江生态长廊规划》《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两江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等相关规划,研究了区域自然资源本底、生态系统现状、主要生态问题等内容,基于现状自然基础与未来城市发展,筑牢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生态格局,科学划定6大一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18个二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提出“护山”“理水”“育林”“疏田”“净湖”“营城”6大重点任务,统筹部署8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工程实施后,有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将基本锚定。

《规划》是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的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两江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立足生态本底资源,研判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要求

  1. 生态本底

地貌类型多样。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区内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川东褶皱带,出露地层由第四系土层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至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成。地貌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山丘广布,由中梁山、龙王洞山等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的平行岭谷组成。全区自然地势近60%区域分布在200-350米高程范围,是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山水格局显著。长江、嘉陵江“两江”穿流而过,御临河、竹溪河、九曲河等16条支流纵横交织,共同构成“两干十六支”的水网体系。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贯穿南北,照母山、白云山、凤凰山等15座城中山体有机分散。区域内“两江四山”大山大水格局显著,呈现“山水城”相依互融的总体景象,具备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坚实基础。

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植物资源富集,有森林植物97219329种,其中野生中(草)药材123种,乔、灌木树种及竹资源47102种;动物种类繁多,陆生动物234种,隶属于2663159属,其中,黑鸢、雀鹰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果子狸、豹猫等市级重点保护兽类5种,灰胸竹鸡、四声杜鹃等市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生物多样性丰富,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活力,为绿色生态提供发展源泉。

  1. 系统评价

    1. 生态系统现状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征求〈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征求意见稿)〉等十一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的函》(环办标征函〔202042号)中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标准,结合国土三调、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等成果,立足两江新区生态本底,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可将直管区生态系统分为7类。其中,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其他等类型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城镇、农田等类型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数据表明,直管区内人工生态系统占主导优势,面积39217.04公顷,占比61.21%,其中城镇生态系统面积24435.51公顷,占比38.14%。自然生态系统面积24848.25公顷,占比38.79%,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规模较大,面积15192.09公顷,占比23.71%;灌丛生态系统面积5389.30公顷,占比8.41%,湿地、草地、其他生态系统规模相对较少。城镇发展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新的生态系统格局中,协调人与自然互融共生是关键。

    1.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直管区整体退化特征不显著,其中极重度退化面积2521.38公顷,占比3.94%;重度退化面积4227.32公顷,占比6.60%;中度退化面积860.48公顷,占比1.34%。生态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礼嘉街道、悦来街道。

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直管区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较强,其中恢复力高和较高区域面积39453.76公顷,占比61.58%;恢复力中等区域面积11195.35公顷,占比17.48%;恢复力低和较低等级区域面积13412.18公顷,占比20.94%,需要人工干预程度较深。生态系统恢复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铜锣山、明月山等区域;直接管理区、水土新城等建成区人口集中,建设密度大,路网分布密集,整体恢复力水平较差。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直管区生态系统以不敏感为主,其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18010.62公顷,占比28.12%;中度和轻度敏感区面积3994.32公顷,占比6.23%;不敏感区面积42060.36公顷,占比65.65%。生态系统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集中分布在铜锣山、明月山等海拔相对较高、植被覆盖度好的区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龙兴镇中部、水土街道北部以及石船镇平坦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直管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整体偏高,其中重要性高和较高区域面积31795.78公顷,占比49.63%;中等区域面积10791.35公顷,占比16.8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铜锣山、明月山以及石船镇、龙兴镇、郭家沱等镇街。

生态系统碳固定实物量核算:碳固定量主要由森林、灌丛、农田生态系统系统固定,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定量少。经核算,全域每公顷固碳能力约0.8312吨,直管区每公顷固碳能力约0.8175吨。

综上所述,直管区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偏好,中等质量以上占比76.33%。其中,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区域中等质量以上占比82.08%,主要分布在明月山、中梁山等区域;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区域中等质量以上占比74.36%,主要分布在照母山、园博园、三板溪等区域。

  1. 主要问题

生态网络连通薄弱,蓝绿空间亟待优化。全区“两江四山”大山大水格局显著,整体生态格局较为稳定,但由于直管区快速开发建设,龙王洞山-园博园-照母山等内部主要通廊连通受阻,水土-悦来-直接管理区等组团间出现林带“断点”,生物多样性受到侵害,生态网络连通薄弱,组团绿色隔离带建设不足,河岸绿廊断裂成段,蓝绿空间亟需优化。

山体环境受到损害,保护修复仍需发力。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导致山体生态空间受到损毁,中梁山、铜锣山等“四山”环境亟需保护修复,生态多样性保护亟需加强;凤凰山、龙岗山等城中山体存在大量人为活动,山体地形地貌受到破坏,诱发地表裸露、高切坡、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亟需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恢复山体自然风貌。

河流岸线功能降低,水生态安全任重道远。直管区长江、嘉陵江穿流而过,御临河、竹溪河等支流纵横交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累积,部分河堤年久失修、岸线损毁,岸坡稳定性差,易引发河道淤积、连通性变差等问题;加之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消落带基岩裸露,生态功能低,隔离缓冲功能减弱,水环境保护修复压力大。

森林质量整体不高,林分结构有待加强。直管区林地面积205.8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中梁山、龙王洞山等大型山体,空间分布不均;林地质量不高以Ⅲ类为主,占比76.54%;马尾松纯林分布广,存在森林病虫灾害风险;人工林规模大,林分结构出现断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亟需优化。

耕地质量不高,农田生境亟待恢复。据历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两江新区逐渐演变为以城镇生态系统为主导的新型生态系统,在新的生态系统平衡里,耕地逐渐向精细化运营转变,但受现实条件制约,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以旱地居多,部分耕地分布在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域,土地肥力减弱,加之不合理的建设侵占,农田生境受到威胁,亟待恢复。

湖库湿地环境退化,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直管区湖库47座,主要分布在直接管理区,据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47个水库断面磷超标占比100%,红岩水库最为严重;化学需氧量超标占比18.9%,重桥水库超标倍数最大。直管区湿地面积较少,仅329.58公顷,主要沿河流湖库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湿地功能日益退化,亟需提升。

城乡人居环境脆弱,人地矛盾亟需缓解。直管区水土流失面积202.78平方公里,集中在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密集区域,建设行为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覆盖,造成表土松散,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此外,区内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废弃地、边角地较多,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高;部分生态、农业空间侵占,自然“海绵体”破坏,人地矛盾亟需缓解。

  1. 工作成效

生态格局基本稳定。两江新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系统修复、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政策驱动为原则,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山为筋骨,水为血骨,林田湖草为肌体”的布局思路,实施拆违复绿、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等七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加速治山、持续绿水、增强护林、大力保田、综治村貌等措施,有效改善两江新区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构筑起“山水相依、绿城相融、美好宜居”的总体景象,区域生态格局基本稳定,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成118个城市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4%;高标准推进“两江四岸”生态修复,提升滨江空间生态环境品质;国博中心海绵改造入选住建部经典案例库,悦来国际会展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试点试验成果初显,水土新城获评全国绿色园区,生态示范效应初步显现,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聚焦“天上”“水里”“地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御临河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总体为Ⅱ类,肖家河、跳墩河、盘溪河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扎实推进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完成悦来文艺小镇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力帆乘用车、海州建材等8块原址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到国家A级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作为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发展的“火车头”,两江新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益、低排放的新型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两江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1. 机遇挑战

    1. 重大机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期提出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对两江新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重庆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指明新方向。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强化“上游意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两江新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新的方向。

两江新区着眼“两地两高”目标实现指明新路径。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既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为两江新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新的路径。

    1. 面临挑战

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总体仍较脆弱,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开发不合理挤占生态空间等问题依然存在,且以往的生态修复都是针对单一问题和单要素的修复,系统性较差,生态保护修复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两江新区作为内陆开放门户和重庆智慧之城,伴随着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势必会加剧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剧人地矛盾,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一定挑战,具体表现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水井岩、龙岗山等城中山体保护力度不足,山体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欠佳;肖家河、盘溪河等城市主要河流水质不稳定;森林结构单一,整体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城镇范围内森林总量不足,碎片化问题突出;部分区域开发建设强度大,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地表植被破坏,人为导致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城镇建设进程加快,部分区域生态缓冲空间预留不足;区域生态廊道空间联通性差,生态“断点”、破碎化现象突出;微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固碳释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欠佳,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亟需增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跨流域、跨部门协作还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和模式单一,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修复激励措施等政策不明,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监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绿色宜居韧性城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绿色发展为战略导向,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核心,提质固碳、协同增效为主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布局、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切实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全面建成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助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努力建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1. 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挖掘两江新区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

——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聚焦重点流域、区域,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坚持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修复目标,针对性采取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和保障措施。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机制创新,共同参与。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的实施保障机制,推动两江新区可持续、绿色发展。

  1. 规划范围与期限

    1.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两江新区直管区范围,共涉及15个建制镇和街道,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明确的其他区域,总面积638平方公里。考虑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两江新区全域,包括所辖的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三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

    1.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

  1. 发展定位

立足两江新区“两江四山”特色资源本底以及“内陆开放门户·重庆智慧之城”总体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协调好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保育城市生态活力,将两江新区打造成为绿色宜居韧性城市标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示范窗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绿色样板

  1. 修复目标

    1.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在重庆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战略地位和作用,切实保护重要的、关键的、影响城市安全的生态功能区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发挥;着力恢复受损的、退化的生态功能区健康活力,增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稳定能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多举措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与外溢,全面建成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协同共生,山水林田湖草与人类生命共同体共建,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发挥与人类共享的健康稳定、生态智慧、互融共生的绿色宜居韧性城市

    1. 阶段性目标

2025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突出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格局巩固优化,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绿色宜居韧性城市标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示范窗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绿色样板初见成效。

2035年,区域生态格局持续安全、不断向好,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网络基本成型,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品质不断优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全面建成健康稳定、生态智慧、互融共生的绿色宜居韧性城市

    1. 指标体系

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镇空间美好宜居、农业空间绿色优质构建3大类、15个指标体系。

2-1 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准年)

2025

2035

属性

1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里

59.26

56.95

56.95

约束性

2

森林覆盖率

%

32.92

41

46

约束性

3

自然岸线保有率

%

64

64

64

预期性

4

湿地面积

平方公里

3.30

3

3

预期性

5

城镇空间美好宜居

新增消落带治理面积

--

476

--

预期性

6

河湖岸线整治修复长度

公里

--

4

52.15

预期性

7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约束性

8

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

%

100

100

100

约束性

9

公园绿地、广场5分钟覆盖率

%

63.50

85

100

预期性

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6.17

20

20

预期性

11

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比例

%

--

70

80

预期性

12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程度

--

--

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和应急体系建成

预期性

13

农业空间绿色优质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平方公里

15.14

13.94

13.94

约束性

14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预期性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平方公里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预期性

备注:目前相关数据正在提交部委,处于审核阶段,最终要求以国家下达任务为准。

  1. 规划任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整体保护“两江四山”大山大水格局,保障生态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守住生态安全边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巩固“两江四山”大山大水格局,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完善蓝绿生态网络构建;严格保护区域重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立重要城中山体、湿地、湖库等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空间管制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注重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研判,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恢复生态功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加强长江、嘉陵江岸线资源修复,恢复湿地等受损生态系统,优化“两江四岸”生态功能;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域自然岸线管控,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聚焦水质提升,协同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土壤污染及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综合治理;加强照母山、石子山、观音山等重要城中山体修复,结合国土绿化提升和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田林网建设,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修复,系统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联动发展;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敬畏自然的姿态重塑美好人居,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力两江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效益。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模式,以“生态+”理念增强区域绿色动能,通过丰富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加强顶层设计等模式,着眼产城融合、产链协同、产人匹配,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升生态效益。培育优质生态产品,打造两江新区知名生态品牌,挖掘生态产品潜在价值,提升照母山、龙岗山等15座重要城中山体和御临河、竹溪河等16条重要城中水系的生态调节服务水平,加强海绵城市和绿色新村建设,完善区域文化服务功能。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吸引优质生态环保企业入驻,促进既有产业绿色升级,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智慧”“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开放性生态产业新格局。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跨分区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生态产品价值测算标准,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产权交易,完善生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助力两江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发挥生态服务。“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科学谋划部署,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两江新区作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治责任,着力推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快提升以生态价值转化为关键的生态碳汇能力,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森林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强矿区恢复治理;不断强化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系统长效的生态目标落实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碳中和“绿名单”和违规“黑名单”制度;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出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整体谋划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

  1. 巩固生态格局,维育城市生态肌底

以长江、嘉陵江滨江岸线和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为主体,御临河、后河等次级河流和照母山、玉峰山等城中山体为补充,巩固“百里青山绵延入城、两江众溪滋润新区、蓝绿空间串联成网、节点公园绿韵融城”的生态格局。

百里青山绵延入城:加强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四大”主体山脉的保护,绵延入城、贯穿南北,严格落实重庆“四山”管控要求,发挥“四大”山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筑牢生态屏障。

两江众溪滋润新区:重点保护长江、嘉陵江干流,御临河、竹溪河等16条支流组成的水系脉络,支状蔓延、滋润新区,实施水环境保护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修复岸线资源。

蓝绿空间串联成网:保护河流水系,开展河道清淤疏浚,修复蓝色脉络,打通交通阻隔、景观破损等生态薄弱地带,构建绿色廊道,实现通山达江、蓝绿交织、串联成网。

节点公园绿韵融城:重点保护照母山、铁山坪、玉峰山等7处自然保护地,提升园博园、中央公园等市级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激活边角地,见缝插绿,打造以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公园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绿韵融城。

  1. 划定修复分区,描绘城市修复蓝图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系统性;衔接上位规划,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结合资源本底,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功能和突出生态问题,统筹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六大分区,包括中梁山-竹溪河智慧生态协调区、龙王洞山-后河高品质生态协调区、嘉陵江湾高品质生态宜居区、照母山-肖家河都市生态宜居区、铜锣山-栋梁河绿色生态屏障区以及明月山-御临河高品质生态宜居区。为更好的指导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在六大修复分区基础之上,进一步结合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导功能等内容,细化为18个二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1. 中梁山-竹溪河智慧生态协调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西北部,涉及水土、复兴、悦来、木耳4个镇街,中梁山生态保护保育区、观音山-竹溪河生态协调发展区2个二级分区,总面积88.36平方公里,占比7.37%。生态资源优越,中梁山纵贯全境,筑牢西北部生态屏障;河网密布,嘉陵江自南部穿流而过,竹溪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承担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片区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观音山等城中山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侵占;竹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受损,岸线资源破坏;红旗水库等湖库环境品质不高,生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影响湖库水质。

主攻方向:以建设智慧型生态协调发展区为导向,强化中梁山生态屏障建设,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江、河、溪、岸、峡、滩等特色资源保护,强化水域自然岸线管控,突出流域综合治理;培育高新现代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智慧+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1. 龙王洞山-后河高品质生态协调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中部偏北,涉及两路、双凤桥、双龙湖、王家等10个镇街,龙王洞山生态保护保育区、中央公园-清溪河生态品质提升区等4个二级分区,总面积253.93平方公里,占比21.16%。龙王洞山由北部渗透,覆盖西北区域,拥有茅庵森林公园、南天门森林公园2个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水资源丰富,后河流域贯穿全区,平滩河、猪肠溪、新桥河等多条河流支状蔓延,观音洞水库、新桥水库、东方红水库等湖库资源密集,承担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片区受人工开发建设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平滩河两岸岸坡损毁、稳定性较弱,易引发河道淤积,连通性变差;局部区域耕地质量较低,土壤肥力不高,农田生境受到威胁。

主攻方向:以建设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生态协调区为导向,加强龙王洞山整体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突出后河、平滩河等城市水系脉络保护,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提质增效,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

    1. 嘉陵江湾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西部,涉及蔡家岗、翠云、大竹林、康美、礼嘉等9个镇街,中梁山-红花溪生态协调发展区、嘉陵江湾生态绿色发展区等3个二级分区,总面积153.45平方公里,占比12.79%。区内河湖水系发达,嘉陵江由北向南贯穿中部,张家溪、九曲河等河流水系向嘉陵江汇聚;白云山、长令岭等城中山体坐落其间,礼嘉崖线等资源特色显著;拥有小三峡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区内城镇建设活动密集,是未来承接人口、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承担人居保障、防洪安全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片区系嘉陵江两岸,沿岸居民亲水性有待加强;九曲河等支流水系连通不畅,河流两岸环境品质不高;局部地区土壤受到污染,亟需开展修复;部分区域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生财产安全。

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生态会客厅、高品质生态宜居区为导向,协调“水--城”关系,维护嘉陵江水生态安全;协同推进岸线治理和景观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滨江岸线。

    1. 照母山-肖家河都市生态宜居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西南部,涉及江北城、五里店、华新街、观音桥、大石坝等19个镇街,照母山生态品质提升区、观音桥-肖家河生态绿色发展区2个二级分区,总面积155.52平方公里,占比12.96%。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嘉陵江、长江在此交汇,拥有照母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是主要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强烈,承担人居保障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片区盘溪河、肖家河等支流河道淤积,水系连通不畅;河流两侧湿地存在退化趋势,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能力减弱;局部地区土壤存在污染;边角地、闲置地等低效用地问题明显,亟需恢复土地活力,提升利用效率。

主攻方向:以建设现代都市生态宜居区为导向,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修复长江、嘉陵江生态水岸,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保护现有湿地和潜在湿地,重点加强盘溪河、肖家河、溉澜溪两岸支流及其连通湖库水系的湿地建设;营造高品质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增强生活空间的自然特性。

    1. 铜锣山-栋梁河绿色生态屏障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中部,涉及铁山坪、郭家沱、古路、石船、玉峰山5个镇街,铜锣山生态保护保育区、古路-朝阳河生态协调发展区等3个二级分区,总面积246.49平方公里,占比20.54%。区内生态环境优越,铜锣山贯穿南北,呈条状分布,拥有玉峰山森林公园、铁山坪森林公园2个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长江由南部穿过,栋梁河与山脉平行,自北向南汇入长江,永久基本农田沿山脚带状分布,生态价值突出,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片区栋梁河等岸线资源受损;铜锣山局部森林结构较为单一,森林质量有待提升。

主攻方向:以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区为导向,加强动植物生境保护,修复受损迁徙廊道,维育铜锣山生物多样性;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立足生态优势,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1. 明月山-御临河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基本概况:位于两江新区东部,涉及郭家沱、石船、龙兴、复盛、鱼嘴5个镇街,明月山生态保护保育区、水井岩-御临河生态协调发展区等4个二级分区,总面积272.81平方公里,占比22.73%。区内生态本底优越,明月山、御临河纵贯全境,高洞河、石门沟、石桥沟等溪流支状蔓延,龙岗山、卧龙山等城中山体点状分布,拥有华巅池市级森林自然公园。该区域系两江新区重要的城镇拓展区,承担人居保障、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凤凰山、龙岗山等城中山体受到侵占,易造成山体环境损坏,引发水土流失和高切坡等现象;长江沿线消落区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御临河流域岸线问题突出,支流水系连通受阻;堰坪水库、飞龙湖水库等湖库环境品质较低,水生态、水安全存在隐患。

主攻方向:以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区为导向,促进“山水城”互融共生,建立形成区域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筑牢明月山绿色生态屏障,加强龙岗山、凤凰山等重要城中山体保护,降低人为干扰强度,保持自然山体形态,维育生态骨架;突出御临河、朝阳河等重要水系保护,兼顾流域生态安全和景观品质,营造高品质亲水空间,维育生态脉络。

3-1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一览表

一级分区

二级分区

面积

(平方公里)

涉及镇街(乡)

主导生态功能

中梁山-竹溪河智慧生态协调区

中梁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18.39

水土街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

观音山-竹溪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69.96

复兴街道、水土街道、悦来街道3个镇街

土壤保持、生态经济

龙王洞山-后河高品质生态协调区

龙王洞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79.95

双凤桥街道、复兴街道、木耳镇3个镇街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

中央公园-清溪河生态品质提升区

56.07

悦来街道、复兴街道、仙桃街道、双龙湖街道、双凤桥街道、两路街道6个镇街

生态宜居、气候调节

多宝湖生态协调发展区

39.76

木耳镇、古路镇2个镇街

气候调节、生态经济

空港-平滩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78.15

木耳镇、双凤桥街道、两路街道、王家街道、古路镇5个镇街

土壤保持、生态经济

嘉陵江湾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中梁山-红花溪生态协调发展区

22.49

施家梁街道、蔡家岗街道2个镇街

气候调节、生态经济

嘉陵江湾生态绿色发展区

53.86

施家梁街道、蔡家岗街道、悦来街道3个镇街

人居保障、防洪安全

长令岭-龙景湖生态品质提升区

77.1

礼嘉街道、康美街道、大竹林街道、人和街道、鸳鸯街道、翠云街道6个镇街

生态宜居、气候调节

照母山-肖家河都市生态宜居区

照母山生态品质提升区

36.73

大竹林街道、康美街道、人和街道、金山街道4个镇街

生态宜居、气候调节

观音桥-肖家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118.79

观音桥街道、石马河街道、龙山街道、大石坝街道、龙溪街道、天宫殿街道、龙塔街道、五里店街道、华新街道、金山街道、宝圣湖街道、回兴街道、寸滩街道、江北城街道14个镇街

人居保障、生态经济

铜锣山-栋梁河绿色生态屏障区

铜锣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126.19

石船镇、古路镇、龙兴镇、玉峰山镇、鱼嘴镇、王家街道、郭家沱街道、铁山坪街道8个镇街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

古路-朝阳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68.59

古路镇、王家街道、玉峰山镇3个镇街

人居保障、生态经济

铁山坪-栋梁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51.71

铁山坪街道、玉峰山镇2个镇街

生态经济

明月山-御临河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明月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42.38

石船镇、龙兴镇、复盛镇、鱼嘴镇4个镇街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

水井岩-御临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87.29

石船镇、龙兴镇2个镇街

人居保障、土壤保持、生态经济

明月湖-御临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61.61

石船镇、龙兴镇、复盛镇3个镇街

生态宜居、生态经济、土壤保持

龙岗山-凤凰山生态协调发展区

81.53

龙兴镇、复盛镇、鱼嘴镇、郭家沱街道4个镇街

生态宜居、生态经济、气候调节

  1. 强化功能指引,促进城市协同共生

切实做好两江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结合二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保护修复要求和主导生态功能,在保护好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四大山体以及照母山、龙岗山、凤凰山等15座重要城中山体的森林资源基础上,整合城市绿地资源,修复城市水体,提升环境品质,协调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分类分区做出生态保护修复指引。

生态保护类:包含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生态保护保育区4个二级修复分区。此类区域主要涉及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定保护空间,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林地。坚持保护优先,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对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管制。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地等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除排危抢险、重要公益性项目、生态保护修复等活动外,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其余范围内,严控开发建设强度,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

生态协调类:包含观音山-竹溪河生态协调发展区、中央公园-清溪河生态品质提升区等9个二级修复分区。此类区域城镇开发建设活动较为密集,是未来人口、产业转移发展的主要承载区,涉及少量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以及照母山、龙岗山、凤凰山、御临河、新桥水库等重要生态空间。坚持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区域内重要生态空间及其邻近区域进行重点管控,控制城镇建设体量和强度,防止开发建设无序蔓延,加强对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绿色发展类:包含空港-平滩河生态绿色发展区、嘉陵江湾生态绿色发展区等5个二级修复分区。此类区域主要沿长江、嘉陵江布局,人口、产业高度聚集,是城镇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品质的优先次序,推进水域和自然岸线的保护利用,确保长江、嘉陵江水生态安全;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 生态保护修复指引一览表

分类

二级分区

修复分区建设指引

生态保护类

中梁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坚持保护优先,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对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管制

龙王洞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铜锣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明月山生态保护保育区

生态协调类

观音山-竹溪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坚持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对重要生态空间及其邻近区域实行重点管制

中央公园-清溪河生态品质提升区

多宝湖生态协调发展区

中梁山-红花溪生态协调发展区

长令岭-龙景湖生态品质提升区

照母山生态品质提升区

古路-朝阳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水井岩-御临河生态协调发展区

龙岗山-凤凰山生态协调发展区

绿色发展类

空港-平滩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品质的优先次序,推进水域和自然岸线保护利用,确保长江、嘉陵江水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嘉陵江湾生态绿色发展区

观音桥-肖家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铁山坪-栋梁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明月湖-御临河生态绿色发展区

  1. 识别重点区域,精准实施保护修复

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敏感性以及山水林田湖草城各要素的空间关联性、系统性和耦合性,基于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综合评价,在充分衔接相关规划基础上,明确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

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包括长江、嘉陵江沿岸,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等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分布区域,以及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严格管控建设行为,严守生态底线。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凤凰山、龙岗山、观音山等重要城中山体,御临河、竹溪河、聂家沟、段桥沟等城中河流,以及水土、龙兴、鱼复等城镇建成区内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退化明显、恢复力低的区域,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

分类部署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

促进山水城人互融共生

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综合考虑生态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强调山水林田湖草城各要素的空间关联性、系统性和耦合性,基于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生态修复价值和潜力的综合评价,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护山、理水、育林、疏田、净湖、营城六大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促进山水城互融共生。

  1. 护山:分类推进山体保护,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严格控制侵占山体界线,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以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大型山脉以及照母山、石子山、观音山等城中山体为重点区域,分类推进山体保护修复,以生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部署自然保护地建设、山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任务,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1. 大型山脉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四大山脉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加强山体界线管控,保护完整的自然山脉;建立自上而下的“山长制”管理体系,以“四山”保护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区级领导担任一级“山长”,沿山片区有关领导担任二级“山长”,按照“四山”涉及的水土、龙兴、鱼复三个新城划分责任区域,实施全方位系统管理,加强封山育林和源头养护,筑牢山体生态屏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保护修复,修复受损的生物栖息地,适度留野、营造近自然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增强生境斑块的连通性,保障生物觅食、活动和迁徙廊道畅通。

    1. 城中山体

建立城中山体保护名录。加强照母山、石子山、观音山、塔子山、龙岗山、凤凰山等15座城中山体的保护,制定“一山一图”保护名录,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建立山体分类保护制度,发挥城中山体绿心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保育型:加强观音山、水井岩等山体景观形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为主,严禁乱开乱采、乱砍乱伐、乱盖乱建,在保护山体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发挥生态功能。

康体游憩型:有序开展照母山、火凤山、白云山、塔子山、长令岭等山体废弃地生态复绿,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适度开展景观游览设施建设,打造舒适宜人的公园景观,发挥生活功能。

综合服务型:保护龙岗山、凤凰山、卧龙山等山体现有森林植被,积极开展退化林修复、林相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实施农村居民点风貌改造,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环境品质,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的体育、康乐设施与健身步道,完善景观旅游服务配套,发挥生产功能。

  1. 理水:系统开展流域治理,构建生态水网体系

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实施水域自然岸线管控,严格保护洪水位线,保证区域行洪安全。以长江、嘉陵江为生态主脉,以御临河、竹溪河、九曲河、肖家河等重要河流为重点区域,坚持自然恢复和辅助修复为主,部署水系疏通、岸线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任务,构建生态水网体系。

    1. 长江、嘉陵江

实施长江、嘉陵江岸线分段管控。推进长江干流两岸城市规划范围内滨江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布局新(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

推进消落带综合治理。实施消落带差异化治理,加强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构建完善的生态植被群落,减少和避免人为活动干扰,确保消落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自然恢复效果;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打造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景观绿化为一体的湿地保护试点区,全面提升消落带生态服务功能。

滨江生态景观营建。综合考虑长江、嘉陵江基于水位变化影响,适宜性开展亲水景观建设,根据不同的水位区间,以辅助修复为主,局部采取生态重建,营建自然生态到人工措施构建的丰富多彩的景观层次,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重要河流

  1. 城镇段

河湖水系疏通建设。加强竹溪河、九曲河、曾家河、溉澜溪等重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的控制和建设,开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实施河湖水系疏通工程,打通断头河,建立城镇生态水网体系,盘活河流水体。

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九曲河、中咀河“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江家沟、聂家沟等河道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御临河、后河等重点河流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做好水陆统筹,实行点源、面源污染防治,消除城镇黑臭水体,提高水环境纳污能力,修复河流生境,改善河流水质,保证稳定达标。

  1. 非城镇段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针对后河、平滩河、御临河等跨区域河流水系,科学保护和修复水源涵养功能,加大坡耕地、侵蚀沟及崩岗综合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预防水土流失,减轻河道淤积、阻塞;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河流水质,减缓水体污染。

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加强水域自然岸线管控,切实保护小流域行洪通道,构建安全的生态行洪格局;保留自然河流形态,对人工痕迹较重的退化河段进行自然化修复,恢复河流的多向性流动,形成不同的水文条件,激活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河流水质标准。

  1. 育林:精准实施质量提升,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加强林地保护修复,实施林地分级管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保证林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以中梁山、铜锣山等“四山”生态公益林建设、照母山、观音山等城中林地质量提升为重点,巩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森林固碳能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助力推动碳排放、碳中和工作。

    1. 天然林地

严格林地分级管理。实施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四大山体范围内的林地保护分级管理制度。I级保护林地主要包含铁山坪、玉峰山等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生态功能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Ⅱ级保护林地主要包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除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区域,以封山育林、保障林地总量、生态复绿、提高林地数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Ⅲ级保护林地主要包含“四山”范围内除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区域,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要目的。

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合理引导、适度利用,严禁滥砍滥伐,严格控制征用、占用林地,依法进行林地合理建设和用途管制,从严进行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1. 城中林地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有序开展照母山、观音山、龙岗山等城中山体宜林地、荒野地、废弃地人工造林,精准实施退化林修复、林相改造,注重栽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绿化树种,局部合理引入珍贵树种,综合考虑季相变化,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秋季红叶”的“近自然式”生态景观,优化树种结构的同时,降低森林防火、防虫压力,有效提高生态建设的综合效能,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

营建高质量森林旅游产品。以“森林+”为主线,重点聚焦于林业、教育、生态、观光等方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发展森林研学、森林观光、森林康养等生态旅游产品,培育生态产业,打造林地景观,推进森林进城,充分发挥林地服务价值,实现“两山”价值转化。

  1. 疏田: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生态效益

加快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守耕地保护底线,优化耕地生态功能。以水土、龙兴范围内的耕地为重点区域,按照乡野农田、城郊农田分类推进耕地保护修复,坚持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建,围绕保田、提质、转型等方面部署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提高耕地生态效益。

    1. 乡野农田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水土、龙兴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以“调、补、复”结合的方式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统筹空间和时间维度,逐步优化耕地空间布局,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升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政府有效管控,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开展土地用途管控,对于被占用耕地及未利用地中其它草地和裸露土地,有条件复垦的地块优先进行土地复垦,保障耕地规模。

提升耕地质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调查监测体系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恢复农田生境。提高农用地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保障耕地土壤肥力;强化田埂、灌木丛等廊道生境的保护建设,加强农田对维护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控制城市蔓延的作用,充分发挥农业空间在城市应急保障、生态屏障、动物栖息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1. 城郊农田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农业。大力引导水土、龙兴、鱼复等区域范围内城郊破碎耕地集中连片分布,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推进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培育和发展高水平、绿色化的现代生态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综合利用“清、理、拆、改、建”等措施,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打造全域城郊农业公园。以龙兴地方文化为底蕴,推进“土地整治+”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质耕地的农产品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景观等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促进农田与艺术、体育、自然教育的融合,植入亲子休闲、高端度假、文化体验、精品农业、产品展示等多项服务功能,提升农田景观风貌,完善休闲游憩设施,优化形成“田+园”“田+村”的空间格局,构建以农耕为特色的多功能、复合型全域城郊农业公园。

  1. 净湖:综合推进湖库治理,维育湖库生态功能

加强湖库水环境生态保护修复,健全重要湖库、湿地保护名录,建立水体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增强水体自身调节能力。以明月湖、堰坪水库等重点湖库生态修复为重点,按照大型湖库、城中湖库分类推进湖库综合治理,坚持自然恢复和辅助修复为主,聚焦饮用水源地保护、湿地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维育湖库生态功能。

    1. 大型湖库

加强湖库分级管理。落实湖库沿岸不低于10米的保护线,明确湖库管理边界和保护范围;加强湖库分类管理,保护观音洞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的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功能;保障新桥水库、东方红水库等中型水库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功能。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严格控制观音洞水库等饮用水源地附近大型建设活动,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实施拆迁地生态复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控制湖库周边水产养殖污染,减少人为聚居干扰,修复湖库生境,提升湖库水质;定期开展湖库体检跟踪质量监测,全面掌握湖库水质状况,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1. 城中湖库

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自然形态,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建设,对有条件恢复的湿地进行退耕还湿、生态补水,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丰富湿地生物种类,恢复湿地生境,发挥湿地生态涵养、蓄水调洪和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明月湖、堰坪水库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域水生态构建,强化后期湖区水源及水质安全维护;在保障湖库生态安全的基础上,丰富湖库层次景观,打造多元文化景观,提高湖库环境品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湖库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1. 营城:加强绿色基础设施营建,提升城市韧性

强化城镇蓝绿空间网络,疏浚畅通城中水体,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韧性。以城中山体、公园绿地、河湖水系、重要廊道、内涝高风险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聚焦城中山体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优化城市蓝绿网络。保护河流水系,提高河湖水系纵向、横向的连通性;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修复自然岸线,强化滨水空间营造,构建连续的滨水绿色廊道;打通交通阻隔、景观破损、联通断裂等生态薄弱点,建设城区组团绿色隔离带,实现蓝绿空间串联成网、水城共融。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应用悦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全面推进直管区8个街道成熟片区海绵城市改造建设,逐步推动龙盛、水土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消减初期雨水产生的面源污染,实现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循环利用,提升城市“水弹性”。

实施低效用地、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加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充分利用城市拆违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以及道路两旁等绿化空间,见缝插绿和垂直绿化,增加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优化街区生态环境,实现公园融城,提升居民舒适度和幸福感。实施污染地块筛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风险管控,实施污染地块生态复绿,激发土地活力。

统筹安排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整治失序低效空间、修复损毁退化空间为原则,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跨区域的协同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统筹部署8项重大工程、56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26个。

  1. 生态廊道建设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保税港区、鱼复新城、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7个片区,共包含“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生物多样性迁徙廊道建设、生态绿环建设等4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个。

6-1 生态廊道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复盛高铁片区生态绿环建设

鱼复新城

开展复盛高铁片区生态绿环建设总长约5.5公里,有机串联御临河、三板溪、三块碑等绿色节点,实施环境整治、生态绿化、湿地修复、植物营造等,打通绿色连廊

2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

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保税港区、鱼复新城、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

对沿江两岸1公里范围内区域进行疏林地、未成林地补植管护;对1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耕地修复;开展低效林改造,丰富林种结构;在重要节点区域,围绕森林季相变化,实施林相改造,提升沿江景观品质

3

生物多样性迁徙廊道建设

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鱼复新城、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

打通水土-悦来-直接管理区、协同创新区-龙兴-鱼复之间的林带“断点”,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合理调整树木种类,补植冠盖浓密的树木和地被花冠类植物,为野生动物的迁徙、繁衍提供保障;在受铁路、高快速路阻隔的动物迁移"断点”处,建设专门的涵洞,保证动物能安全迁移

4

组团生态绿化带建设

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鱼复新城

开展悦来-直接管理区、龙兴-鱼复2条生态绿化带建设,通过景观修复、公园建设、节点营造等,打通绿地断点,加强组团之间的联系,形成绿色通廊

备注:为重点项目

以辅助修复为主,协同保护保育和自然恢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治理,着力提升长江、嘉陵江以及御临河两岸1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两岸生态屏障功能;扩大和修复栖息地,增加野生动植物基因交流,减少动物近亲繁殖,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通城市绿道断点,连通城市景观通廊,完善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生态网络体系,综合发挥绿廊生态隔离、景观美化等复合作用,强化生态环境安全保障。

  1. 山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位于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龙王洞山四大主体山脉以及凤凰山、龙岗山等城中山体,主要涉及水土新城、保税港区、龙兴新城以及鱼复新城4个片区,共包含“四山”保护提升、凤凰山生态修复、龙岗山生态修复等7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5个。以保护保育、自然恢复为主,局部开展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四山”全域、全类型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山体景观风貌综合整治,控城露山,恢复城中山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景观配套,充分发挥山体生态服务功能。

6-2 山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凤凰山生态修复

鱼复新城

开展凤凰山生态修复1324亩,针对山体植物长势较差区域实施补植造林、边坡生态修复

2

龙岗山生态修复

龙兴新城

开展龙岗山生态修复970亩,实施生态绿化、景观整治等,提升古镇周边环境

3

观音山生态修复(一期)

水土新城

开展观音山公园生态修复(一期)410亩,实施周边居民菜地拆除后生态复绿,结合现状水塘,开展乡土植被种植,恢复生态环境

4

太公山生态修复(一期)

水土新城

开展太公山公园生态修复(一期)315亩,实施周边居民菜地拆除后生态复绿、乡土植被种植、边坡生态复绿,辅以景观配套建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5

郭家沱安置房北侧山体生态修复

鱼复新城

开展郭家沱安置房北侧山体生态修复225亩,实施生态绿化、景观整治、边坡治理等

6

四山”保护提升

水土新城、保税港区、龙兴新城、鱼复新城

开展人工纯林、低效林林相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疏林地补植补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农村四旁”植树等,提高植被覆盖水平;加大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7

玉峰山生态修复

龙兴新城

对六纵线西侧玉峰山东侧区域进行山体生态修复2600亩,实施生态绿化、景观整治、补植造林等

备注:为重点项目

  1. 水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保税港区、协同创新区、鱼复新城、龙兴新城7个片区,共包含“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滨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两河流域”水环境整治等17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2个。以辅助修复为主,协同自然恢复。整体推进岸线资源修复、消落带综合治理,保护湾、沱、滩等特色景观,优化滨江岸线,重塑生态功能,提升滨江空间的环境品质,打造开放共享、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开展城市水体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和湿地修复,提升水系疏通能力,完善生态水网体系建设,盘活城市河流水体,提升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

6-3 水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滨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悦来段)

悦来片区

整治岸线长度5.5公里,含诗意滨江、生态滨江、浪漫滨江、艺术滨江、活力滨江的打造建设,岸线整治及附属设施等

2

滨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水土段)

水土新城

开展嘉陵江消落带综合治理476亩,恢复消落带生态功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新城

开展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包括竹溪河岸线修复10.2公里,零碳谷两岸环境综合整治2502亩,开展马元溪、赵家沟、白庙沟河道综合整治6.4公里,段桥沟环境综合整治145.50亩,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整治、岸线资源修复等,局部辅以景观配套、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沿岸退化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

4

清溪河北岸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

水土新城

开展清溪河流域综合治理692亩,实施补植造林、生态绿化、景观整治等,恢复裸露岸线,修复生态资源

5

聂家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

水土新城

开展聂家沟流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27.94公顷,实施河道清淤疏浚、补植造林、景观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恢复受损岸线,提升景观品质

6

长江流域(鱼复新城段)岸线综合整治

鱼复新城

开展长江流域(鱼复新城段)岸线综合整治5公里,涉及面积约600亩,实施岸线生态修复、消落带综合治理、生态景观营造和相关配套设施等建设

7

御临河流域综合治理

鱼复新城

开展御临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3.5公里,石梁沟河道综合整治4.05公里,三板溪河道综合整治4.2公里,石河清河河道综合整治5公里,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水土流失治理,开展补植造林、景观整治等,恢复受损岸线,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沿岸退化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

8

朝阳溪流域综合治理

鱼复新城

开展朝阳溪河道综合整治8.3公里,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湿地公园修复,补植造林、景观整治等,恢复受损岸线,提升景观品质

9

九曲河、中咀河“两河流域”水环境整治

直接管理区

开展九曲河、中咀河“两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生态绿化、景观整治,恢复裸露岸线,修复生态资源

10

江家沟上游段河道综合整治

直接管理区

开展江家沟上游段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淤疏浚、补植造林、景观整治等,恢复受损岸线,提升景观品质

11

聋耳河生态修复

龙兴新城

开展聋耳河流域综合治理100亩,实施补植造林、生态绿化、景观整治等,恢复聋耳河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12

高洞河流域综合治理

协同创新区

开展高洞河河道综合整治4公里,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水土流失治理,开展补植造林、边坡修复、生态绿化、景观整治等,恢复受损岸线

13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保税港区

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岸线资源修复、消落带综合治理,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完善绿地形态,构建连续的滨江绿带和向内侧辐射的纵向绿楔,打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

14

平滩河流域综合治理

保税港区

开展平滩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生态绿化、景观整治,恢复裸露岸线,修复生态资源

15

下河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协同创新区

对下河沟进行岸线及水生态综合整治,实施土石方、生态驳岸、生态挡墙、湖岸环境整治等工程,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16

高桥溪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协同创新区

对高桥溪进行岸线及水生态整治,实施土石方、生态驳岸、生态挡墙、湖岸环境整治等工程,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17

跃进河流域综合治理

直接管理区

开展跃进河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淤疏浚、补植造林、景观整治等,恢复受损岸线,提升景观品质

备注:为重点项目

  1. 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鱼复新城5个片区,共包含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个项目。以辅助修复为主,协同保护保育。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增加造林碳汇量,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和绿美乡村建设,系统实施城市主干道沿线绿化建设、山体荒山造林绿化,基本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生态环境;整体提升森林质量,增加营林碳汇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要廊道沿线彩化、花化、绿化、美化提升,打造绿色景观廊道,强化森林抚育经营,调整优化树种、龄组、径级和密度结构,加强退化林、低质低效林改造修复,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6-4 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国土绿化提升

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鱼复新城

实施城市主干道沿线乔、灌、花立体式绿化建设,荒山地、零星地、废弃地造林绿化,疏林地及未成林地适时补植,基本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生态环境;运用阔叶树种混交、容器苗造林等新技术,推动造林绿化建设转型发展;加快国土绿化信息化管理,将绿化造林数据纳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平台

2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鱼复新城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要廊道沿线彩化、花化、绿化、美化提升,打造绿色景观廊道;对中幼龄林进行科学抚育,调整优化树种、龄组、径级和密度结构,打造复层异龄混交林,提升森林质量;对于林相残败、老化、长势衰退的低质低效林,开展疏伐、补造、乡土树种混交,加强抚育,修复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林分质量和碳汇能力

  1. 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保税港区、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鱼复新城5个片区,共包含土地综合整治、农田生境修复2个项目。以生态重塑为主,以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系统推进“土地整治+”发展模式,恢复农田生境,提升农田景观风貌,加强农田对维护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控制城市蔓延的作用,打造以农耕为特色的全域城郊农业公园。

6-5 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土地综合整治

水土新城、保税港区、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鱼复新城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土地平整、水土流失治理、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优化田间生态路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乡村生态修复等

2

农田生境修复

水土新城、龙兴新城

提高水土、龙兴集中连片农用地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建设,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保障耕地土壤肥力;开展强化田埂、灌木丛等廊道生境保护修复建设,发挥农田多样化功能

  1. 湖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鱼复新城5个片区,包含明月湖、白云湖等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堰坪水库、红岩水库等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共计11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5个。以辅助修复为主,协同保护保育和自然恢复。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加强湖库分级管理,严格落实湖库沿岸不低于10米的保护线,明确湖库管理边界和保护范围;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建设,丰富湿地生物种类,恢复湿地生境;实施水域水生态构建,提升湖库水质净化能力,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湖库生态服务功能。

6-6 湖库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明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协同创新区

开展明月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驳岸挡墙工程、生态护坡、边坡整治等

2

聚贤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协同创新区

开展聚贤湖岸线及水生态综合整治,建设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驳岸挡墙工程、湖岸景观造型及绿化工程、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等

3

堰坪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鱼复新城

开展堰坪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54亩,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构建水下森林,营建良好的生物群落

4

飞龙湖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龙兴新城

开展飞龙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100亩,实施湿地建设、生态绿化、景观整治,局部辅以景观配套,实施飞龙湖水体综合治理,改善水质,提升环境品质

5

红旗水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二期)

水土新城

开展红旗水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二期)173亩,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6

红岩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直接管理区

开展红岩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湿地功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7

七一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直接管理区

开展七一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湿地功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8

重光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直接管理区

开展重光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湿地功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9

白云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直接管理区

开展白云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雨水湿地,全面构建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湖泊,完善湖区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新建生态塘,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10

重桥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龙兴新城

开展重桥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恢复湿地功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11

团结水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

水土新城

开展团结水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605亩,实施水域岸线修复、景观整治、生态绿化等,修复受损的生物群落,提升自身水质净化能力,提高水库生态服务功能

备注:为重点项目

  1. 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主要涉及水土新城、直接管理区、龙兴新城、协同创新区、鱼复新城5个片区,共包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低效用地整治、污染土地修复、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建设等11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3个。以辅助修复为主,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将拦挡、支撑与坡面防护、锚固等工程治理措施与监测预警等预防手段相结合,有效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推进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科学引导废弃地、荒地、低效用地复绿复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工业污染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和修复,开展生态复绿,重塑土地活力,恢复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整治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公园体系建设,激活边角地、废弃地,补充绿色,提高公园覆盖率,激发城市活力,提升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6-7 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鱼复新城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建设

鱼复新城

开展卧龙寨生态绿地公园建设375亩,实施裸露土地生态复绿、边坡生态复绿,提升环境品质

2

盘溪河、肖家河、跳蹬河流域海绵城市改造

直接管理区

加强海绵城市改造约60平方公里,消减初期雨水产生的面源污染,实现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循环利用提高城市透水性能,提升城市“水弹性”

3

污染土地修复

悦来片区、直接管理区

开展城市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川美土地整治(悦来)、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鸳鸯厂区原址、重庆海州建材有限公司原址等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实施生态复绿,恢复土地生态活力

4

水土新城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建设

水土新城

建设水土新城绿色公共开敞空间体系,开展云顶山生态修复107亩,健康城中部绿廊生态修复337亩,思源公园建设(二期)702亩,同寨山生态修复390亩,实施裸露土地生态复绿、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周边居民菜地拆除后生态复绿,治理危岩边坡,辅以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品质

5

水土新城环境品质提升

水土新城

开展红岩坪周边环境改造154.89亩,京东方周边环境综合整治695.25亩,实施周边居民菜地拆除后生态复绿、裸露土地生态复绿、生态绿化、边坡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辅以海绵城市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品质

6

龙兴新城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建设

龙兴新城

建设龙兴新城绿色公共开敞空间体系,开展秦家沟生态公园建设550亩,龙兴文化公园建设290亩,御临塘湾公园建设615亩,实施水系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整治,为周边提供绿化配套

7

龙兴新城环境品质提升

龙兴新城

开展三一重工周边防护绿地整治765亩,园区重要主干道(两江大道、盛唐大道、机东北等)防护绿地整治,主要实施场地地形整治、植物栽植,生态绿化、景观营造等,提升龙兴新城人居环境品质

8

鱼复新城环境品质提升

鱼复新城

提升鱼复新城人居环境品质,开展果园港综合保税区周边环境提升480亩,果园港国际枢纽经济产业园周边环境提升300亩,实施生态绿化建设和景观营造,辅以景观配套;开展果园港北侧边坡生态修复600亩,实施场地整治、边坡生态修复

9

协同创新区环境品质提升

协同创新区

开展协同创新区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实施场地整治、植物种植、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绿化建设和景观营造,辅以景观配套

10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鱼复新城、龙兴新城、水土新城、直接管理区、协同创新区

开展鱼复新城寺坪陵园-疏港东立交沿线,龙兴新城机场东联络线北线道路、龙兴园区中心区道路(通源路)、盛唐路东侧、总部基地大道等地段边坡整治与地质灾害治理,重点排查危及人口集中区、重要交通干线等危害严重、影响面广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开展边坡、滑坡、危岩等地灾隐患点整治,采取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措施,整治地质灾害点,消除安全隐患,结合景观绿化,实施生态修复

11

低效用地整治

水土新城、直接管理区

开展城市低效用地生态修复,激活边角绿地、空闲地,建设口袋公园,恢复土地活力,提升利用效率

备注:为重点项目

  1.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该重大工程共包含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2个项目。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现有专项数据库,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形成“一个库、一本账、一张图”,全面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6-8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

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直管区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加强生态修复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攻关,研发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科研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夯实科技研发基础

2

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直管区

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形成“一个库、一本账、一张图”。对重大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监测管理,提高工程实施、动态监管、绩效评估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项目储备库建设,实施动态管理,为后续“山水”试点工程申报提供支撑;开展生态状况评价监测,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高监测评价的综合分析能力

  1. 投资估算

考虑到投资估算的科学性和相对准确性,本次估算以前期基础较好、建设内容完整、实施可行度高的重点项目为对象,开展投资估算。本次估算依据是通过参照国内相似工程费用水平,综合考虑重庆市现行物价水平、建设条件对工程投资带来的影响等因素。估算方法一是按照现有规划面积估算的工程量,根据国家相关工程建设费用标准进行估算;二是结合本工程配套设施工程量、工程难易程度,参照区域内已完成的类似典型项目的综合单价,选取综合系数进行估算。

综上,本次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部署2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76.24亿元,详见附表。

注重规划实施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促进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效益显化

  1. 强化规划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1. 加强组织保障

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统筹调度,实施工作“一盘棋”“一张图”领导组织原则,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形成有效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合力。建立年度工作推进机制,根据《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制定项目化、清单化年度工作重点,定期加强调度和协调。

    1. 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建设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补助资金,整合区级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丰富资金筹措方式,探索利用生态地票交易增值收益、工矿废弃地复垦指标流转收益、土地综合整治增值收益、接收社会公益资本捐赠等方式,筹集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建立资金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加入生态保护修复,联动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专款专用、先审后拨和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1. 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大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台建设。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管理、集成展现和深度挖掘。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监测监管,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构建实时、高效、准确、自动化、全方位的监测体系。

    1. 强化规划监管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监督机制,由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开展定期规划评估,定期对社会公布规划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及时反馈、修正,确保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管和考核评估制度,跟踪评估工程实施成效,及时制定调控措施;对条件成熟的工程,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组织编制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程建设,确保各类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 促进公众参与

坚持上下结合、社会协同,建立健全贯穿规划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开展线上意见征求等途径,引导和鼓励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研究组织、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规划的编制、管理和实施,集思广益,创新思路,优化规划方案。

  1. 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助力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

    1. 强化政策赋能

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绿色核算机制、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招商引资机制,重点夯实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和生态价值核算评价这两项基础工作,推动两江新区“两山”价值转化。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进一步摸清两江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及流量状况,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

健全生态产品经营机制,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探索建立低碳企业、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的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市场交易制度,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积极引入各类专业化主体,提升生态资源的造血能力和运营效率,用市场化机制拓宽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营造生态保护良好氛围。着力构建“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推进生态损害成本内部化,提高破坏生态违法成本,在全区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有责的意识,营造生态保护修复良好氛围。

    1. 培育生态产品

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丰富优质生态产品种类。综合运用生态修复、土地储备、湿地保护、旧城改造、综合开发等措施,促进两江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形成滨江公园、湿地公园、交通廊道绿丝带、沿河绿道等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夯实生态产品种类基础。

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化,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修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改善,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促进自然资本增值,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和供给效率。

促进修复工作协同推进,确保生态产品持续稳定。以地票制度为核心,拓展“生态地票”功能,建立市场化“退建还耕还林还草”机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生态修复、增加生态产品多重效益的叠加。推动横向上多部门、纵向上各层级、空间上各地区等多维相关主体密切合作,使各个相关主体围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这一目标有序运行,通过不断优化责权利配置,确保生态产品持续、高质量供给。

    1. 构建生态产业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结合两江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立足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全方位推进以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积极融入绿色智慧理念,推动生态产业良好发展。多举措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生态+”“智慧+”“绿色+”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生态+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新引擎,以“生态+农业”延伸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以“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升级,以“智慧+产业”助力生态产业智慧管理。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节能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全产业链,推动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两江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1. 整体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效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1. 生态效益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规划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统筹部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解决突出生态问题,显著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区森林、湿地、河流、城市、农田生态系统趋于良好稳定状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实稳固。

改善城市生态品质。通过城市治理提升,构建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减少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显著提高城市韧性,提升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宜居韧性城市标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示范窗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绿色样板。

    1. 社会效益

公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在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居民居住品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公众生态意识显著增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对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认识,逐步提升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责任和生态道德意识、绿色消费意识,促进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1. 经济效益

增加生态产品供给。通过规划实施,全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各类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通过提升两江新区重要区域的生态环境品质,实现生态价值溢价,增强对游客吸引力,带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和产品,带动相关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我要写信
  • 版权所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0000054
    ICP备案号:渝ICP备1501088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404号